紅茶原產于我國,是當今全球第一大茶類。近年來,國內興起飲用工夫茶茶,促進工夫紅茶快速發展。2020年全國紅茶(以工夫紅茶為主)產量40.43萬噸,占總產量13.54%,成為僅次于綠茶的第二大茶類。隨著工夫紅茶生產規模的擴大,工夫紅茶產業關鍵加工設備不穩定、標準化加工工藝缺乏,急需解決工夫紅茶規?;?、標準化加工的問題,
2017年,“工夫紅茶標準化加工關鍵技術與集成應用”列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2017YFD0400802)。四年來,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牽頭組織全國茶葉科研機構圍繞工夫紅茶加工關鍵設備、標準化加工新工藝新技術、自動化加工生產線組建和控制等重點環節開展系統研究,突破紅茶加工技術瓶頸,成功構建工夫紅茶標準化加工技術體系,形成了“工夫紅茶標準化加工關鍵技術與集成應用”等標志性成果,為工夫紅茶的標準化、優質化生產提供了堅實的科技支撐。
研制出2臺紅茶加工關鍵設備:萎凋機、發酵機。,采用CFD流場仿真模擬技術探明了不同供熱供濕方式、不同傳遞結構對萎凋機、發酵機溫濕度流場分布的影響,創制出具有“廣域控溫控濕”“微域風控排濕”和“層間風包設計”等特點的新型茶葉萎凋機,以及具有“隧道式增溫加濕”特點的新型發酵機,顯著提高了溫濕度等參數在空間分布的均勻性和穩定性(溫度波動≤1.5℃,相對濕度波動≤3.0%)。
在工藝技術方面,團隊研制出控光萎凋、變溫發酵、滾烘干燥等加工新技術4項,以新技術為基礎集成提出了2套中小葉種和3套大葉種工夫紅茶標準化加工新工藝;經專家評定,采用整套標準化新工藝所制工夫紅茶甜香明顯,滋味或甜醇,或濃爽,感官得分較傳統對照提高2.5%~4.7%,且品質穩定性明顯提高。
通過集成創新建立了日產工夫紅茶400kg、1000kg等不同規模的標準化加工生產線裝配體系,開發出具有模塊化結構和分布式調控的標準化加工控制系統,實現了生產過程中各生產單元的數據傳輸與實時控制。建成了示范生產線6條。整套成果已在云南、湖南、廣東、貴州、浙江等省的14家企業進行推廣應用,技術應用后產品穩定性顯著提升,綜合產值提升25%以上。
近日,國內同行專家對該項技術成果進行了績效評價,認為該成果解決工夫紅茶加工面臨的技術瓶頸,全面實現預期目標。該成果適宜在全國紅茶產區推廣應用,為工夫紅茶生產企業提供全面的技術支撐,應用前景十分廣闊,為促進紅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