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肉牛消費持續增加,牛肉已成為百姓“菜籃子”不可或缺的食材。12月2日,首屆中國牛?優質牛肉品鑒大會在北京召開。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在會上介紹,我國肉牛產業在品種選育等方面取得長足進步。我國已擁有地方品種牛55個,以地方牛遺傳資源為育種素材,培育了云嶺牛等培育品種10個,畜禽遺傳資源保護能力位居世界前列。
此次大會由依托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成立的國家畜牧科技創新聯盟主辦,以“品華夏牛肉 興民族品牌 豐百姓餐桌”為主題,品鑒了9個地方肉牛品種和類群的優質牛肉產品,講述了我國本土肉牛的品牌故事。大會期間,渤海黑牛、郟縣紅牛、新疆褐牛、云嶺牛、晉南牛、魯西牛、文山牛、夷陵牛被授予“高品質牛肉生產推介品種”榮譽證書,頒發了綜合評價優勝獎、最具風味獎、最具觀感獎、最具特色獎、最具效益獎、品質特別獎等獎項,平涼紅牛獲得品質特別獎和最具風味獎。
據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介紹,我國肉牛產業在品種選育、基地建設、技術裝備、質量安全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一是畜禽遺傳資源保護能力位居世界前列。我國已擁有地方品種牛55個,以地方牛遺傳資源為育種素材,培育了云嶺牛等培育品種10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的意見》《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相繼出臺,把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利用工作推向了新高度。二是自主創新能力實現新突破。農業農村部2011年發布實施全國肉牛遺傳改良計劃,2019年啟動國家畜禽良種聯合攻關計劃,企業自主育種能力逐步提升,多種形式的聯合育種組織相繼成立,逐步建立了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商業化育種體系。三是優良種源質量持續保持較高水平。近10年來,遴選了44家國家肉牛核心育種場,覆蓋肉牛品種26個,36家種公牛站存欄肉用、兼用采精種公牛2200余頭,冷凍精液年生產能力4400萬劑,能夠滿足國內市場需求。
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唐華俊在會上指出,要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對加快畜牧科技創新的新形勢新要求,聚焦“四個面向”,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畜牧科技自立自強;加強畜禽種質資源開發利用和育種科研平臺建設,實現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全力推動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為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鄉村全面振興做出更大的貢獻。
據悉,國家畜牧科技創新聯盟成立于2017年,由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牽頭,全國140家單位共同建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為保障國家食物安全、推動鄉村振興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撐。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將發揮國家畜牧科技創新聯盟的科技協同創新優勢,力爭把“中國牛?優質牛肉品鑒大會”打造成為推進我國肉牛產業優質化、品牌化的全國性、專業性的優質牛肉綜合品鑒平臺,培育和挖掘地方黃牛品種生產優質牛肉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