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蓋我國全域的“高精度數字土壤”項目近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牽頭完成。該“高精度數字土壤”含九大圖層,包含多項土壤理化性狀、高精度(100米數據)及長達40年的土壤空間數據,是我國迄今最完整和精細的土壤資源與質量科學記載,構建起我國土壤時空“大數據”,對土壤資源利用與環境管控中進行分區、分類的精準施策具重要意義。
該項目自1999年啟動,將數據科學、人工智能及人機交互設計融入土壤學研究,對我國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大比例尺土壤調查圖件和資料進行搶救性收集和時空整合。其中的土壤質量穩定性性狀,如土體構造、質地、母質、成土條件、土壤類型等,時效性達上千年,可長久使用;而土壤有機質、酸堿度、氮、磷、鉀等養分含量、耕層厚度等土壤質量快變化性狀,為了解土壤與環境質量演變提供了依據。
該項成果能以1公頃為單元提供各地多項土壤資源與質量理化性狀,已為我國60余家專業科研機構用于耕地質量演變、流域氮磷流失量估算、環境容量測算、溫室氣體減排、醫藥、水利、林業、測繪等方面的科學研究,并為全國31個省市區的農業、環境、自然資源管理部門用于實施耕地保護與地力提升、面源污染防治、土地整治、測土配方施肥、基本農田建設等國家工程,取得了巨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據成果第一完成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張維理研究員介紹,隨著這項研究的突破,未來土壤大數據技術和相關產品會進入農業、環境多個行業,形成可以被農業經營主體、相關企業等利用的便利數據產品。如將高精度數字土壤加載到耕地機械、施肥機械和灌溉機械芯片中,可實現精確施肥、耕作與灌溉;利用土壤時空大數據,對重點農區和流域實現分區、分類、量化的管理,能在減少農用化學品投入量的同時,增加作物產量,提高農民收入和發展農業,在保證我國糧食安全、環境安全的同時,使得我們餐桌上的食品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