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超鏈接》報道,10月4日,農業農村部最新農情調度顯示,目前全國秋糧收獲過三成。分作物看,中稻收獲過四成,玉米收獲過三成,大豆收獲過兩成。
秋糧是全年的最后一季糧食,也是全年糧食的大頭,占到了全年糧食總產量的七成以上。今年秋糧的面積穩中有增,預計達13.1億畝。
秋糧里都有什么?秋收為何要跟時間賽跑?我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對糧食穩產增產的幫助有多大?
秋糧都有啥?水果算不算?
中國農科院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農經所研究員王秀東介紹,秋糧是在秋天收獲的糧食,涉及品種眾多、覆蓋地域廣、時間跨度長,是全年糧食總產量的近3/4。與秋糧相比,還有一種糧食是夏糧,主要包括秋種夏收的小麥以及早稻,產量占全年糧食總產量的約1/4。
根據數據顯示,今年夏糧為2923億斤,比去年減少25.5億斤,但產量依然居于歷史第二高位,基本保持穩定。目前,秋糧面積穩中有增,漲勢與之前年份大體相當。
秋糧中,玉米的種植面積最大,在6億畝左右,從南往北,從云南到黑龍江都有種植。南方的中稻和晚稻、東北的粳稻也有較大面積。在北方的山西、陜西等地,谷子、雜豆等雜糧種植較多。糧食主要指小麥、玉米、大豆、高粱和水稻等,水果也是秋天的重要收獲和食物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屬于糧油果菜茶中的“果”,不屬于糧食的范疇。
同一品種糧食的收獲從南向北推進。目前,西南地區糧食收獲超過一半,長江中下游和華南地區也超過兩成,西北、東北和黃淮海地區則剛開始收獲。眼下,大部分地區秋糧長勢良好,北方的玉米、水稻進入灌漿后期,預計到本月中旬基本收獲完成。
育良種,保豐收
農作物良種為糧食增產穩產提供了重要幫助。王秀東介紹,從種業研發來看,我國自主創新驅動進入新階段。近10年,全國審定、登記農作物品種3.9萬個,植物新品種保護年申請量連續4年居世界第一,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等高產典型作物不斷涌現,優質化水平不斷提升,培育了一批節水抗病小麥、適宜籽粒機收的玉米新品種。
目前,我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過95%。良種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達到45%,為我國糧食連年豐收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提供了關鍵支撐。此外,我國國家級種業基地加快布局,由216個農作物基地、262個畜禽育種場、91家水產原良種場組成的“國家隊”,供種保障能力由70%提高到75%。
當然,豐產不一定豐收,秋收還需要與時間賽跑。王秀東表示,我國每年約有4.5億畝水稻、超過1億畝豆類和1億畝薯類需要收獲,無論從種植的種類還是面積來看,奪取秋糧豐收都是一場硬仗。在秋糧產量形成的關鍵期,旱澇等極端天氣都會影響秋糧的產量和收獲,因此需要加強部署,采取各種手段搶抓農時,保障秋糧顆粒歸倉。
粒粒皆辛苦
在糧食收獲過程中,由于收獲作業時間相對較短,不可能全由本地農機完成作業,因此需要進行農機調度,從任務安排、時間控制、油耗管理、作業品質等多方面實現農機的高效作業。
秋收過后,為了保障秋糧的質量,需要對秋糧進行烘干入庫。在東北,當地配備烘干塔,在糧食含水量達標后盡快入倉封閉保存,并在約46℃的溫度下維持十天以殺滅病蟲害;在南方,烘干和降水通風條件要求更高,秋糧收獲后要求讓糧食透氣散熱,并進行干燥和防潮處理。
秋藏后的秋管也很重要,一些連種的地區,需要在秋收后及時處理田間殘留的枯枝落葉,以免附著的病菌蟲卵進入土壤越冬。對于有明水的地塊,需要抓緊搶排田間積水,及時進行整地散墑,為秋冬種做好準備。整地過程中需要深耕土壤,為提高土壤肥力,還可施用農家肥。有些地方還需對土壤進行特殊養護,比如黃河周邊的鹽堿地需要實行秋灌,不僅保護耕層,還可降低鹽堿。
從糧食種植到收獲再到成為盤中餐,每一個過程都極為不易。王秀東表示,無論是夏糧還是秋糧,國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資金來保障生產,在消費過程中,要從健康飲食角度合理消費,避免餐桌上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