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打好“良田”這個基礎,中國農業科學院祁陽紅壤實驗站的科研工作者們先后攻克南方紅壤地區水稻“坐秋”、水稻缺鋅“僵苗”、紅壤酸化防治等重大難題,讓廣袤農田變“良田”。
在中國農科院祁陽紅壤站用于南方水田改良研究的定位試驗田里,今年種下的雜交水稻已進入分蘗期。中國農業科學院祁陽紅壤實驗站副研究員黃晶帶領科研人員正忙著測量禾苗高度、查看分蘗數量,取樣分析各種用肥組合對水稻生長的影響,提出解決辦法。
“結合這種定位監測的實驗結果,進一步篩選出科學、合理的施肥耕作措施,實現土壤肥力的可持續發展,從而實現藏糧于地。”黃晶介紹說。
針對紅壤雙季稻田單產下降、土壤養分不均衡、有機質提升慢等問題,祁陽紅壤站科研團隊采用綠肥、施用有機肥、秸稈還田等措施,提出了高產田和養分富余田保育技術和中低產田培肥改良技術,畝均增產60公斤左右。去年,“紅壤雙季稻田地力提升機制與關鍵技術”榮獲中國農業科學院杰出科技創新獎。
“我們將繼續更好地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實現水稻豐產、穩產,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做出貢獻。”黃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