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中醫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數千年來,中醫藥學科就有著食藥同源的理論,我國古代醫學家將中藥的“四性”、“五味”理論運用到食物之中,認為每種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
實際上,所謂食藥同源,就是指許多食物不僅僅是食物,同時還是藥物,有著治病的療效。比如,山藥、枸杞、豬肝等食品具有明目和改善視力的功效;又比如,蓮子、酸棗、百合可有助于安神、睡眠,等等。
在日前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國家食藥同源產業科技創新聯盟主辦的食藥同源產業科技創新國際研討會上,專家一致表示,以食藥同源性原料加工制備的普通食品或保健食品,兼具中藥的保健功能和食品的營養功能,長期堅持食用,能夠有效降低不科學飲食導致的潛在疾病風險,預防慢性疾病發展和控制亞健康人群數量增長,從而提高全社會的健康水平。以營養與健康為目標的大食品產業將成為健康中國的主要內涵和支撐。
“隨著人民群眾對健康飲食的需求日益旺盛,發展食藥同源產業對于提高城鄉居民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中國農科院科技局協同創新聯盟處處長莊嚴表示。
研討會上,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主任陳萌山說:“我國食品生產的目標正在由過去單純追求產量逐步向營養為導向轉變。過去是生產什么吃什么,現在是需求什么生產什么。”
因此,要立足構建營養指導消費,消費引導生產的新型關系,促進營養均衡發展、統籌協調生產與消費,以現代營養理念引導食物合理消費,逐步形成營養需求為導向的現代食物產業體系。
陳萌山建議,要合理布局,充分發揮食藥同源產品原產品生產優勢,加強研發提高食藥同源原料和加工品的附加值,扶植產業發展,確保質量和市場競爭的活力。同時,加強監管、規范市場秩序,保持食藥同源產業健康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的新需求。
我國食藥同源植物和動物品種豐富,分布廣泛,對這些寶貴資源進行挖掘、保護、研究和利用的任務,十分緊迫。近年來,中國農科院瞄準食藥同源發展前沿,圍繞生產、儲藏、運輸、加工、安全和流通等全產業鏈難點、痛點進行攻關,形成了一批原創性可推廣的系列推廣成果,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戴小楓表示,將不斷引領食藥同源產業科技創新、理念創新、模式創新、管理創新、機制創新,努力開發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和新裝備,多要素聚集、多主體培育、多體系建設,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整合創新鏈,大力發展食藥同源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新體系,促進農食醫藥四位一體協同發展,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