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21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以下簡稱“資劃所”)主辦,呼倫貝爾市農牧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農牧所”)、扎蘭屯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協辦的“2024年農民豐收節-扎蘭屯大豆豐收節”活動在內蒙古自治區扎蘭屯市舉行。
活動期間,專家對中和鎮福興村的大豆示范區中采用“蒙豆+大豆專用控釋肥”高產種植技術的田塊進行了測產。結果顯示,示范田理論測產平均產量達到每畝509.2斤,這為區域內科學選種、探索新的種植技術提供了科學依據,也為大豆單產提升提供了大面積推廣的技術模式。
“育種、栽培和施肥是大豆產業振興最基礎的環節。”資劃所李文娟研究員表示,近20多年,由于種植面積下降和消費增長,大豆成為我國進口量最大的農產品,提高大豆供給能力對于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意義非凡。
為了解決大豆產業“卡脖子”的品種問題,農牧所經過30多年的努力,一共培養了60多種適應性強的大豆,今年示范區種植了3種高產優質品種。“這里種植的蒙豆1137是農牧所選育的大豆品種,具有高產、優質、抗病的特點,已成功入選國家主導糧油品種。”農牧所孫賓成研究員介紹。
聚焦大豆施肥過程中存在的肥料利用率低等問題,資劃所發明了大豆專用控釋肥。資劃所楊相東研究員介紹,該肥料根據大豆養分吸收特性配置氮磷鉀比例,配方專用;采用包膜技術控釋氮肥緩慢釋放,作為底肥一次施用,既不影響大豆結瘤,還能滿足全生育期的養分供應;肥料利用率高,在最優化用的基礎上減肥20%,依然可以獲得高產,對大豆提高單產、增產增效起到了重要作用。
為了充分發揮大豆生產潛力,提高大豆單產水平,農牧所還摸索出了一套“大豆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包括整地播種、種子包衣、種肥提升、中耕除草、航化作業5個方面。長期駐扎在扎蘭屯的大豆栽培專家、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的徐彩龍副研究員指出:“大豆要獲得高產,需要基于糧豆輪作,從品種選擇、種子包衣、播種質量、水肥管理、病蟲防控以及低損收獲等多方面協同,通過技術的綜合集成,在本地區大豆產量每畝突破200公斤不是難事。”
資劃所有關負責同志及專家,扎蘭屯市政府、呼倫貝爾市農牧科學研究所、扎蘭屯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等相關領導和當地種植大戶、農民代表參加了此次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