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研究開展新一輪農業氣候資源普查和農業氣候區劃工作。這是繼上世紀80年代以來,首次明確提出開展農業自然資源調查和區劃相關工作。對于進一步摸清我國農業自然資源家底和變化規律,因地制宜調整農作制度和種養布局,形成近期有保障、中期有依托、遠期有舉措的糧食安全形勢持續向好新局面具有重大意義。
體現了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理念創新
持續優化的糧食安全理念。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我國依靠自己的力量,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品種豐富多樣、品質持續優化升級,越來越多綠色優質農產品擺上百姓餐桌。農業生產理念從過去主要追求數量向數量質量效益并重轉變,由主要強調生產向強調生產與保護協調關系轉變。把中國飯碗端得更穩更牢和自然資源保護利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為農業自然資源調查創造了良好的環境空間和政策儲備。
客觀變化的農業氣象形勢。近四十年前,我國組織開展了第二次全國農業氣候資源普查和農業氣候區劃,為農業生產和布局提供了重要依據。近年來,我國氣候變化整體呈現溫度升高、降水增多的“水熱雙增”態勢,農業氣候資源生產潛力發生結構性變化。同時,全球變暖加劇了氣候系統的不穩定性,極端冷暖天氣氣候日趨頻繁,干旱、暴雨等農業氣象災害波動性和極端性強,區域性、階段性、偶發性趨勢愈發顯著。開展農業氣候資源普查和農業區劃相關工作,對于客觀反映全國農業生產與氣候關系的區域分異,提高對氣候變化規律和機理的認識,合理規劃農業生產布局具有重要基礎作用。
摸清家底,是高效推進農業發展的戰略前提
農業自然資源的家底總量和開發潛力是支撐農業現代化發展之基,加快“摸清家底”是構建農業發展新格局的關鍵所在。作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物質基礎、空間載體和能量來源,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對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生物資源、生物質能源等進行調查測算登記,能夠清查農業自然資源的時空格局及其生產潛力,為合理開發利用農業自然資源及實現農業區域化、專業化、現代化提供依據。
資源調查工作應“主次清晰、因地制宜”。農業自然資源調查是當前利用現狀的體現、未來規劃發展的前提。農業區劃是基于生產條件和比較優勢的農業區域分工布局體系,以因地制宜、適當集中為原則,著重合理調整大農業結構、布局以及農業發展方向、技術措施等。這項基礎性、長期性、復雜性工作,既應依據當前自然條件和生產實際探索地區發展優勢,又應考慮到未來資源環境變化的時間持續性與狀態波動性,以及市場機制自發的結構失衡性和投入盲目性,提出具有自然適應性、調整靈活性和技術可行性的發展方案。
科學利用,是農業自然資源開發保護的初心歸向
農業自然資源調查和區劃相關工作應當樹立資源權能主體明晰、全產業鏈資源集約利用、農業自然資源有償使用的新時代農業自然資源觀,提供適應新時代要求、能夠解決問題、優質高效低成本的措施集合。
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手段,構建全要素、全過程、多維度農業自然資源立體觀測網絡和基礎數據體系,長期、定時、準確地監測資源動態變化。制定統一技術規程,建立農業自然資源狀況常態化報告制度和公報制度。逐步將農業自然資源納入農業生產核算體系,將農業自然資源利用建設作為對有關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
健全農業自然資源保護利用體系。發揮資源的優化組合功能,建立各具特色的農業生態體系,保護再生資源的可更新能力。積極開發農業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技術和方法。推動農業自然資源調查數據與區域配置的深度融合,優化農業自然資源在時間、空間上的有效配置。
優化農業自然資源監督管理體系。強化區域聯動協作,健全基層隊伍,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業自然資源核算制度,逐步推行資源的資產化管理。逐步將農業自然資源利用方式由外延擴大轉變為高效集約的內涵開發。制定農業自然資源管理的綜合性法規,促進農業自然資源的綜合利用。
完善農業后備資源的綜合開發體系。在調查和監測的基礎上,制定農業后備資源開發與保護規劃。農業后備資源開發應從綜合角度出發,在基礎設施配套的條件下開展,將其逐步建設成為抗災防災減災能力較強的穩產田。提升農田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創新農業生態保護補償和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