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品業內人提出,果業發展可分為5個階段并指出每個階段的特點:“果業1.0”強調“高產”,重在提高供給總量;“果業2.0”強調“優質”,重在提高果品品質;“果業3.0”強調“營養”,重在提高營養價值;“果業4.0”強調“功能”,重在提高果品對人體功能的調節作用;“果業5.0”強調“感官”,重在滿足優質、營養和功能的基礎上,提高重視果品的感官效果。這5個階段常常被形象地概括為果品“吃得到”“吃得夠”“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美”。
我國是世界水果生產大國,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但優質果品供給不足。要實現我國果業的高質量發展,建設果業強國,就必須在保持產銷總量平衡的基礎上,大幅提高優質供給,由果品“高產”導向轉變為“優質”“營養”“功能”“感官”導向,早日實現“果業5.0”。
什么樣的果品才符合“果業5.0”對“感官”的高要求呢?對此雖然沒有明確的界定,但業內人士通常認為,此類果品大小適中、果色純熟鮮亮、果型飽滿壯碩、果肉細嫩多汁、果質勁道、果感清爽潤滑、果香清新濃郁、回味無窮等。也有業內人士用頗具文學色彩的語言從體驗角度來描述:“咬上一口,那種好吃的滋味,讓人情不自禁、喜不自勝,頓覺生活的美好。”由此可見,“果業5.0”對果品的要求已超出了普通消費的層面,體現了高層次審美追求。
實現“果業5.0”要靠優良的土壤條件。良田才能產良果。我們要持續改良土壤環境,運用耕作和生物手段改善果園土壤理化性狀,增施有機肥和微量元素,提高土壤有機質和生物活性。
實現“果業5.0”要靠果業全產業鏈科技創新。要加強果樹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鑒定、評價、創新和利用,綜合運用實生選種、芽變選種、雜交育種、誘變育種、多倍體育種等常規育種技術和實用分子標記、遺傳轉化、基因編輯等現代育種技術,融合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實現分子設計,創制出豐富、多元、性狀優良的果樹品種。要創新栽培、生態、植保技術。研發水果儲藏保鮮技術、設施、產品和包裝,延長保鮮時間。要加強生態研究,探明花芽分化、果實生長等生理特性,采用果園綠色除草和蜜蜂授粉等生態技術,營造良好的果園生態系統,實現減水、減肥和減藥。
實現“果業5.0”要靠文化內涵和藝術之美。要大力挖掘水果的歷史與相關的民俗、寓意等,講好水果所蘊含的文化故事。要演繹和深化果品種類和品牌的文化內涵,通過擴展聯想,以擬人化、擬物化等修辭手段,創作出諸如“陽光玫瑰”“天使之唇”“紅美人”等頗具文化意味和審美價值的水果名稱和品牌。果樹是園藝作物,要充分利用園藝手段,彰顯水果生產過程所體現的自然之美和園藝匠心之巧。
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推動實現“果業5.0”,完成中國農業的一次重要轉型升級,完成國人飲食文化和審美層次的一次重大躍升。
(作者為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