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專家下田,傳送油菜科技經
“這里展示的油菜每畝比傳統種植方式增收700多元呢。”5月15日,雨后放晴,艷陽高照,在湖北省公安縣夾竹園鎮觀音寺村,中國農科院主辦的油菜全程機械化高效生產模式示范現場,各類油菜作業農機轟鳴不斷,多位專家教授下到田里,現場講解各項技術實施后的效果,附近村民奔走相告。
油菜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大且唯一能實現糧油兼豐的油料作物,可利用南方冬閑田生產,大量增加土壤有機質,是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理想的輪茬作物,然而,傳統依靠人力投入的油菜種植模式越來越不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
為了提高我國油菜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和農民的種植積極性,農業部已于2012年將油菜納入到糧食增產模式攻關計劃,與水稻等糧食作物一起統一部署了增產模式攻關。
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介紹說,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也安排了“油菜增產綜合技術生產模式研究”課題,由該院油料所牽頭,聚集了全國相關優勢科研力量組建項目團隊,由中國農科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孔明擔任領導小組組長,全面指導項目實施,加快推進油菜機械化相關科技成果的集成運用。
大聯合大協作大攻關,集成九項關鍵技術
作為油菜增產項目的主要承擔單位,中國農科院油料所聯合華中農業大學、農業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國家油菜產業技術體系、中國農科院植保所等單位,開展了大聯合、大協作、大攻關,按照全程機械化高效生產的要求,開展不同耕作制度下的高效增產模式研究。
該項目通過整合各個團隊的單項技術形成整體,從而促進了農機農藝融合,提高油菜生產效益和效率。技術總負責人、國家油菜產業體系首席科學家、油料所所長王漢中介紹說,通過對國家油菜產業體系等項目已獲得的成果進行集成和中試熟化,形成了融合機械化品種、土壤適墑管理、密度調控、緩控釋全營養一次施肥、聯合機械播種、芽前封閉除草、“一促四防”、機械收獲和秸稈(菌核)快速腐解等9項核心高新技術,形成了油菜全程機械化高效生產模式,并在湖北、湖南和江西建立了5個核心示范區達千畝以上的基地。
從種到收全程機械化,農民基本不用下田
缺少適于機收的品種是制約油菜生產機械化的重要瓶頸,加強適合機械化收獲油菜新品種的試驗、示范和推廣,對推動我國油菜機械化進程至關重要。
油料所研究員劉貴華介紹說,中雙11號具有高產、高抗、高油、雙低等優點,株高適中、成熟度較一致,適宜機械化收獲,連續4年被農業部定為國家主導油菜品種。中油種業科技公司王新發博士帶來幾箱用于展示的中雙11號油菜種子,在現場很快被農民索取一空。
現場會上,“滅茬、旋耕、施肥、播種、開溝、覆土、封閉除草”等工序一次完成,華中農業大學工學院院長廖慶喜教授現場演示了油菜播種的農機農藝融合技術。
觀音寺村村民周愛紅家里有30畝地,一臺收割機,種了10多畝油菜,她仔細觀看完現場演示后對記者說,除草是種油菜里最費工的,照專家這樣的技術種田,100畝都可以種,她準備回去和家人商量,再買一臺新型農機。
油料所研究員劉勝毅介紹說,在油菜初花期葉面采用飛機噴施速效硼、殺菌劑、磷酸二氫鉀,可實現油菜“一促四防”:即有效促進油菜后期生長發育,防花而不實、防菌核病、防“老鼠尾巴”、防高溫逼熟,確保油菜高產穩產。
今年由于天氣原因,公安縣菌核病普遍發病嚴重,而示范區內飛防的效果,農民們看得見,自然就能接受了。公安縣農業局農技員陳新華常年在示范區進行業務指導,他說示范區的平均病指遠低于其它區域。
我國南方油菜主產區多為“油稻”兩熟或“油稻稻”三熟制,岔口緊張,人工收獲費工費時。農業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研究員吳崇友介紹說,應用“割曬機割曬、撿拾脫粒機脫粒”進行機械分段收獲,作業效率可達60畝/天。應用聯合收獲機進行聯合收獲,作業效率可達50畝/天,扣除聯合收獲的菜籽脫粒損失,綜合效益優于傳統的人工收獲。
王漢中介紹,以公安縣為例,其示范基地面積約1萬畝,核心區1000畝,實現了油菜生產種、管、收等各環節的全程機械化,每畝平均用工量從傳統模式10個工減少到不到0.8個工,從種、管到收整個生產環節農民基本不用下田,實現了農民輕松種油菜的美好愿望。
集成技術效果明顯,每畝增收約755元
在示范現場,中國農科院油料所為農民算了一筆賬:
傳統油菜生產(人工直播種植)種子、農藥、肥料等物化成本每畝約185元,人工成本(10個工)每畝約800元,每畝生產成本合計985元;按傳統生產高產水平畝產180公斤,每公斤菜籽5元計算,每畝收入900元/畝;對照成本,農民每畝虧損85元。
而采用全程機械化高效生產模式后,菜籽實際畝產可達210公斤,按收購價每公斤5.5元(中雙11號收購價格可比一般品種高10%以上)計算,每畝種植收入1155元。扣除機械、種子、農藥、肥料等物化成本每畝約425元、人工投入每畝60元(清溝排漬),每畝純收益670元左右,比傳統種植方式增加收益約755元。
油料所副研究員胡小加介紹說,通過在收割機上安裝噴霧施藥裝置,對油菜秸稈噴施復合生物菌劑,可以加速秸稈和菌核腐解,有效提高土壤肥力,不但可降低下季油菜菌核病發生,還可使后茬水稻產量提高3%。
聽完介紹,觀音寺村農民李培清十分激動:“如果把新技術集成使用后能有這么可觀的收益,那我們真是可以快快樂樂把田種好啦。”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傅廷棟認為,油菜全程機械化高效生產模式基本實現了農民“輕松快樂種田”,將進一步推動我國油菜生產方式變革,從而提高我國油菜生產效益、國際競爭力和生產水平,增強我國食用油自給能力。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