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我國種豬行業基本完成了以引進吸收、改良提升為主的轉變,步入了以創新追趕、自主選育為重點的新時期。無論是民間還是政府,保護地方品種的意識越來越強。專家呼吁,要想讓地方豬種發展的道路越來越寬,要解決三大問題:出臺保護政策,推進配套保護手段;整合科技資源,增加財政投入;加強宣傳引導,將地方豬養殖作為鄉村振興和產業扶貧的重要抓手。
豬糧安天下,良種筑基石。種業是產業的決定性基礎,種豬的育種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具有長期性、長效性,現代養豬呈金字塔式擴繁和生產,原種群的遺傳性能決定了整個養豬產業鏈的生產效率。相對營養、環境、管理和疫病等環節,良種對養豬業發展的貢獻率超過40%,對產業貢獻潛力巨大。
我國種豬行業基本完成了以引進吸收、改良提升為主的轉變,步入了以創新追趕、自主選育為重點的新時期。我國養豬生產的種源主要也是依靠我們自己繁育解決的,種豬的自給率已達90%以上,每年進口的部分只是作為核心遺傳資源的補充。
但我國種豬業水平總體處于世界中等,與發達國家還有明顯的差距,主要體現在育種體系不完善,育種效率偏低,新技術的應用滯后,豬群健康狀況差、受疫病威脅嚴重等。
實施種業強國工程,強化育種體系、相關工程建設,加強種業科技源頭創新,對現有品種的不斷選育提高和新品種選育進行聯合攻關,對提升國家種豬業的安全、品種國產化、國際競爭力具有重大意義。
面向我國生豬產業發展的重大需求,堅持“兩類資源、自主選育、立體市場、協同作戰”的原則,提高現有國家生豬育種核心場和資源保護場的育種能力,構建現代生豬育種技術體系,推進科研與生產、市場的深度融合,全面建成高效的商業化育種體系。
我國種豬行業發展的目標是:經過15年的努力,到2035年,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進入國際種豬強國,同時利用地方資源培育的優質肉將占到市場的30%以上,形成世界上獨特的立體市場局面。
要實現以上目標,路徑是以完善育種體系為基礎、以提高育種能力為重點、以促進育種科研和育種企業深度融合為抓手。逐步增加育種能力建設、新技術研發推廣的投入,鼓勵企業的主動育種工作,重點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首先,加強育種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實施聯合育種攻關,促進企業和科研融合;持續實施生豬遺傳改良計劃;加大支持地方品種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
國外的成功經驗表明,在育種的發展階段,大多是由政府組織或以項目的名義,將科研、大學、企業聯合起來,共同進行育種工作,企業發展強大后,逐步過渡到企業為主,進行市場化運作。以項目的形式將雙方融合,可以以企業為主體,企業選擇合適的科研大學為其育種提供技術支撐,進行技術的開發應用;也可以以科研大學為主體,選擇有一定基礎的企業進行聯合攻關,攻克制約我國豬育種的重點、難點。
我國2010年實施的生豬遺傳改良計劃提高了企業的育種積極性、育種技術水平,企業的育種工作逐步科學,也取得顯著的育種效果,為我國豬育種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國家核心場進行動態分級管理,鼓勵進行疫病凈化,對于育種工作成效顯著、豬群健康的核心場加大支持力度。
我國優質肉的市場越來越受到重視,消費比例逐年增加,形成在國際上獨特的生豬產業格局。地方資源的保護在現有保種場的基礎上,盡快完成重點遺傳資源的冷凍精液保存,開展胚胎保存研究。大力培育優質、高繁、抗性等特色鮮明的專門化品系,有計劃地開展配套系和新品種培育。
其次,加強育種能力建設,建設國家生豬遺傳改良中心和良種工程、資源場。
建設國家級生豬遺傳改良中心,重點進行育種技術、育種方法的研發和推廣,通過實施自主創新,提升核心研發能力,在豬種資源利用與創新,豬功能基因挖掘、育種新技術新方法等研究方向形成優勢和特色,大力提升我國豬育種的科技創新能力。遺傳改良中心不同于一般的種豬企業,應具有完善的表型精準測定設施,能夠準確測定生長、繁殖、胴體、肉質、生理生化等指標,同時具有品種選育、資源創新、育種技術研發能力,成為我國豬育種技術研發、推廣的主要基地。
對入選國家核心場的企業進行測定設備、育種設施、生物安全設施的建設投入,重點選擇育種基礎工作好,近三年測定量比較大、種群質量高的企業。我國地方資源豐富,在肉質、抗病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是遺傳機理研究、發展優質新品種的必要素材,一些資源場的條件簡陋,不具備保護、開發利用的條件,需要予以重點關注支持。
第三,發揮遺傳評估中心作用,完善育種體系。豬的育種工作需要強有力的組織保障,體系的完善是其成功與否的關鍵,繼續推進國家生豬遺傳改良計劃,構建國家層面的聯合育種體系,引導培育一批有實力的大型種豬企業,充分利用其資金、技術、管理、市場推廣等優勢,最終形成“聯合育種+大企業育種”并行格局。
遺傳評估中心是聯合育種組織管理強有力的抓手,需要加強評估中心的技術支撐,設計專門的經費做好育種項目的專業管理,不斷研究新問題,解決育種過程中技術更新、目標更新等。通過遺傳評估中心,可以有效監督企業的育種情況、育種成效,為行業主管部門做好市場管理提供支撐。
前期的改良計劃為育種工作的持續發展奠定了一定基礎,制約我國豬育種成效的因素逐步消除,雖然非洲豬瘟短期對我國種豬行業造成一定困擾,但也使種豬企業的生物安全、疫病防控水平顯著提高,更有利于疫病凈化和遺傳潛力發揮。2017年全國畜牧總站組織7家科研大學專家和30多家企業開始實施基因組選擇,能夠解決選擇的準確性和育種效率這兩個我國生豬育種急需解決的問題,為我國趕上國際生豬育種國際水平提供了新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