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單字之間不能簡單地照著字典去生硬翻譯,在特定的專業領域,單字會有特定含義。我們都熟悉hybrid是個很專業的詞,指的是雜交種,但字典告訴我們,這個詞本質上是混合物。最近一些年,hybrid成為盡人皆知的詞匯,用在汽車上是指混合動力。這說明一個詞匯的內在含義是與時俱進不斷演變的。同樣,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與我們種子行業和植物育種有關的兩個英語詞匯也有了特定含義,在理解和使用的時候需要注意。
Traits,我們理解為生物的性狀。自從轉基因技術流行起來以后,它被賦予了特定含義,那就是特指經轉基因技術加入到植物細胞里面的基因所表達的性狀,例如抗農達除草劑就是一個性狀,Bt抗玉米螟就是另一個性狀,這類基因和性狀將會愈來愈多。因此,一個公司可以從另一個公司購買性狀,或者使用了別家公司的性狀需要付費等等就應運而生。
由于對這個詞的錯誤理解,曾經產生過“種中國大豆侵美國知識產權”的說法,概念性錯誤就出在對traits的誤解。如果新聞記者這樣說似乎可以理解,但科技人員這樣宣傳就是忽悠,是為了套取國家經費而誤導社會公眾的說辭,屬于偷換概念,不足為信。
為了區別,科學家使用另一個詞匯,characteristics這個詞表面看也是性狀,查字典知道,character是指性格、品質、特征等。這個詞不會演變成商業領域所物化的traits。
另一個詞也需要注意,那就是genetics,查字典只有一個意思,很明確,就是遺傳學。但近些年來,在種子產業范圍內,這個詞匯的意思是研究植物的遺傳特性,獲得相關知識產品,主要是指基因標記。這些知識在現代分子標記輔助育種過程中很關鍵,但需要付出大量投入,絕非海量SCI論文所能夠解決。因此,公司之間可以購買轉基因產品traits的使用權,但極少互相授權使用genetics 知識。我國的種子企業還沒有實力作genetics研究,而科研單位基本上只寫SCI,也作不了genetics 研究。這是體制造成的,涉及到科研立項機制和考評機制,所以中國的大學和科研單位都不可能作育種所需要的genetics 研究。
這些詞匯的內涵是怎么轉變或發展的呢?科技人員通常對科技詞匯的理解比較嚴格,但技術產品一旦進入商業領域就被賦予了不同的價值和特殊含義。這是商業的力量。我們曾經說過,中國玉米界有許多毫無學術價值的爭論,從產業角度來看,一點社會價值也沒有,可是中國玉米科技人員、專家教授們卻沒完沒了地爭論得面紅耳赤,這是由于中國玉米種子產業還很微弱,于是專家教授們就顯得很突出,他們可以很高調地就一些沒用的分歧爭論得昏天黑地。一旦種子產業發展了,這一切便都無足輕重,再無人喝彩。
前述genetics也一樣,將來只有依靠企業實力發展了以后,由企業或企業支撐去實現商業育種所必需的genetics知識才會成為可能。
(作者系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