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 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全”在哪兒?
◇杜志雄
◇姜長云
◇王秀東
嘉賓:
杜志雄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黨委書記、研究員
姜長云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王秀東 中國農業科學院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主持人: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孟德才 趙宇恒
“五谷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糧食安全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黨的二十大報告特別強調,要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這不僅是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更高要求,也是牢牢把握糧食安全主動權的戰略部署。新征程上強調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有何重大意義?怎樣理解“全方位”的深刻內涵?如何拿出更有效的舉措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本期對話邀請杜志雄、姜長云、王秀東三位業內專家展開分析與探討。
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雄厚的根基。“全方位”高度概括和濃縮了夯實糧食安全根基、保障糧食安全的全過程、多領域、各方面和系統性的措施
主持人: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了糧食安全的重要性。我們在新時代新形勢下強調糧食安全,意味著什么?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保障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有何意義?
杜志雄:為什么要特別強調糧食安全?首先,糧食安全是鄉村振興的底板,保障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首要任務。其次,保障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是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將糧食安全上升為國家整體安全重要組成部分,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理論與實踐創新的重要成果之一。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與土地、水等基礎性資源匹配度較低的大國,保障糧食安全從來都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農業產業發展的經濟問題,更是一個事關國家整體安全的政治問題。因此,即使是在我們糧食安全形勢比較好的情況下,也不能忘了糧食安全。
姜長云:新時代新征程,守住了糧食安全這條底線,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有了雄厚的根基。保障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我們就有更多底氣、更大精力,去順應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和消費需求分化的趨勢,致力于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從而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更加個性化和多樣化的消費需求。
王秀東:當前我國糧食安全仍面臨著糧食需求剛性增長、耕地和水資源硬約束下供給能力增長有限等問題與挑戰,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保障糧食安全對國計民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在新時代新形勢下強調糧食安全,意味著不僅要保障口糧等初級農產品的供給,還要基于消費需求的變化滿足蔬菜、水果以及各類畜產品等重要副產品的有效供給。需基于居民食物消費需求的變化樹立和落實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主持人: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如何理解“全方位”的含義?這傳遞出了一種什么信號?
杜志雄:“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這是一個新的提法和新的戰略安排,體現了新時代新形勢下黨中央對國家糧食安全、對端穩端牢“中國飯碗”的極端高度重視,意味著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更高要求。這一新的重大提法,以“全方位”高度概括和濃縮了夯實糧食安全根基、保障糧食安全的全過程、多領域、各方面和系統性的措施,同時也全面明確地界定了我國糧食安全目標以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措施和重點任務。
從糧食全產業鏈看,在糧食產業前端,要確保糧食種子安全、糧食生產的物質投入品安全,其中最為關鍵的是要打贏種業翻身仗。在糧食產業產中階段,要通過家庭農場和合作社等農業生產主體培育,確保始終有人種糧種地。要輔之以利,通過生產者補貼、糧食主產區補貼,保證種糧農民以及糧食主產區政府生產糧食的積極性。還要輔之以義,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同時促使糧食主產區、主銷區和平衡區共擔糧食生產責任。在糧食產業后端,既要抓好糧食生產儲備運輸體系建設,更要抓好糧食產后減損和遏制糧食消費環節的浪費。
王秀東:在我理解,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就是要在糧食生產的各個環節穩扎穩打,提高食物自給率,優化糧食供給結構,提高糧食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筑起確保糧食安全的堅實基底。這一重大提法為我國進一步完善糧食政策指明了方向,反映出黨和國家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的決心和要求。
姜長云: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將加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與加強糧食綜合流通能力、糧食國際貿易調節能力、糧食市場宏觀調控能力有機結合起來,將“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與“藏糧于種糧農民和糧食主產區種糧積極性”結合起來,激發糧食產業利益相關者形成保障糧食安全的合力。
當前,我國保障糧食安全面臨最大的機遇就是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糧食安全不僅是實現雙循環發展的戰略基礎,也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核心內容
主持人:當前全球糧食安全形勢整體如何?在全球糧食局勢趨于緊張的今天,我們要如何平衡糧食自主生產與進出口之間的關系?
杜志雄:當前,全球糧食安全形勢復雜嚴峻。一是全球谷物產量和糧食貿易量下滑。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谷物總產量將遭遇四年來首次下滑,全球糧食貿易量進入三年來最低點。二是全球糧價一路持續走高。2022年開春以來,聯合國糧農組織的食品價格指數已躍升至1990年以來最高水平,谷物等主糧價格指數創歷史新高。此外,全球饑餓狀況、中度和重度糧食不安全狀況,以及導致糧食不安全和營養不良的主要驅動因素增多且不斷加劇,世界范圍內生物安全風險和不穩定因素不斷加深,并日益成為全球糧食安全新的約束條件,值得高度關注。
我國人多地少,為滿足市場需求,適度進口是必要的,也是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的題中之意。但要注意平衡糧食自主生產與進出口之間的關系。首先,要“以我為主”應對全球糧食市場沖擊。堅持糧食生產自主,以技術創新為引領加快農業生產現代化進程,不斷提升國內糧食產供銷韌性。其次,要把握好糧食進口與國內糧食自給率之間的平衡點,平衡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第三,要拓展多元化糧食進口渠道。在經貿合作的基礎上,建立多元化糧食合作機制。
姜長云:隨著全球糧價上漲和高位運行,全球糧食不安全問題在總體上有所加重。但就總體而言,全球糧食安全問題主要不是糧食生產或供給問題,而是分配問題,糧食不安全問題主要發生在那些不發達國家、政局不穩定的國家。當前,全球通貨膨脹加劇,進一步增加這些國家出現糧食不安全的風險。
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超過1萬美元,從當前和近期來看,并不存在較大的糧食安全風險。但由于我國大豆進口依存度較高,玉米國內市場仍存在較大的供給缺口,國際糧價上漲容易增加保障糧食有效供給的成本和代價。在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背景下,統籌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對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性正在迅速凸顯,這對于提升糧食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水平至關重要。
主持人: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強,加之氣候變化導致的極端自然災害給農業生產帶來新的考驗。在這種背景下,我們保障糧食安全會面臨哪些新的機遇與挑戰?
杜志雄:當前,我國保障糧食安全面臨最大的機遇就是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糧食安全不僅是實現雙循環發展的戰略基礎,也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核心內容。不過,我們在保障糧食安全方面,也面臨一些挑戰。比如,糧食可持續生產能力低,糧食儲備流通基礎設施不完善和應急體系不健全,食品加工業在空間上偏離糧食主產區,國際糧源供應存在不確定性等。
姜長云:當前全球糧食市場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加。全球糧價上漲的主因是全球通貨膨脹加劇導致“錢不值錢”,進而推高國際糧價。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全球糧食供應鏈斷點增加、運輸成本提高,國際能源價格高位運行對糧食運輸成本提高推波助瀾,也通過推動國際化肥價格迅速上漲推高國際糧價,并增加國際糧食市場的不確定性。國際糧食市場金融化不斷深化,地緣政治沖突、極端天氣災害容易為跨國資本利用金融市場投機炒作提供新的題材,加劇國際糧食市場的動蕩。
國際糧食市場風云變幻,給我們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上了一堂生動的警示課,也對我們加強對國際糧食市場變化趨勢的超前性、預警性研究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戰。促進糧食產業政策與貿易政策的協調,優化糧食市場宏觀調控,也成為增強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必須練好的“內功”。
糧食等農產品整體保障能力提升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重點難點所在。提升糧食產業鏈韌性和安全水平,需要發揮現代服務業的賦能作用
主持人: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具體到糧食領域,我們要怎樣理解?
杜志雄:在我看來,現代農業強國具有糧食等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強、農業產業體系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強、農業科技實力強、農業經營主體活力強五大重要標志。這之中,糧食等農產品整體保障能力提升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重點難點所在,其能力提升程度決定了社會主義現代化農業強國的成色。同時,現階段我國加強農業強國建設,還面臨著高物質投入依賴型農業生產方式轉型不充分、農業生產主體承擔市場風險能力較弱、農業科技創新支撐農業穩定增長能力不強、農業國際競爭力不強等問題,這些既是需要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原因,也是農業強國建設的難點,更是建設的目標所在。
姜長云:農業強國的一個重要特征是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強。具體來說,要注意提高糧食產業體系的勞動生產率,用現代科技、現代裝備武裝糧食產業及其關聯產業,培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注意通過推進糧食優質化、綠色化、安全化、品牌化發展,提高農業產業鏈國際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要注意結合推進糧食產業專業化、規模化、特色化發展,全面增強糧食產業的創新能力,培育有利于種業等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產業生態和服務環境。
王秀東:在耕地和水資源緊缺、局部極端天氣沖擊、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下,我國糧食供給一直處于緊平衡狀態。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首要任務在于強化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確保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要深入挖掘糧食生產潛力,堅持科技創新驅動,實現有限資源下的糧食增產增收,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提升糧食安全韌性。
主持人:步入新時代,我們要如何構建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在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等方面,還有哪些亟待破解的問題?接下來要如何發力?在糧食儲備和流通體系建設方面,要如何實現更加合理高效的布局?
姜長云:構建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關鍵是要堅持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的理念。我們經常說,提升糧食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其中必然涉及農產品加工業、農資工業這些制造業,也涉及農、林、牧、漁等大農業范疇。
這幾年,許多地方農業生產托管服務迅速發展,幫助農戶有效地解決了自身解決不了、解決不好、解決得缺乏合理性的問題,促進了農業節本增效提質降險,也加快了農業科技、農村金融保險等現代要素植入農業的進程,成為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重要途徑。許多發達國家注意利用期貨市場和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加強對農業產業鏈供應鏈經營主體經營行為的引導。期貨市場和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服務業,實際上屬于現代服務業。提升糧食產業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也需要發揮現代服務業的賦能作用。
杜志雄:在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中還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問題:產業體系還存在結構不合理,生產體系存在物質裝備和科技創新不足,經營體系存在經營規模偏小、新型經營主體能力弱、耕地細碎化,以及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不足,“非糧化”“非農化”等問題。對此,可以從如下幾方面發力。
在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方面,要大力發展糧食產業集群、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依托糧食主產區、特色糧油產區和關鍵物流節點,打造主導產業突出、規模效益顯著、產業鏈條健全、綜合競爭力強的現代糧食產業集群,推動糧食產業集群發展,建立健全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三鏈協同”和產購儲加銷“五優聯動”的糧食產業體系。
在生產經營體系方面,要加快農業經營體系創新,構筑糧食生產高效率、高收益主體。這是解決“誰來種糧”、發展現代農業的應對之策。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扶持發展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社會化服務組織,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探索建立以家庭承包為基礎,以農戶為核心主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多元主體共同經營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促進農業經營的專業化、規模化與組織化,增強糧食生產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王秀東:在糧食儲備和流通體系建設方面,有如下幾點建議:一是要建立和充實成品糧油應急儲備。全國大中城市建立成熟的成品糧油應急機制。對自然災害多發地區、人口密度小的西部地區,設立必要的臨時供應點,確保應急狀態下的糧食應急供應需要。二是要提高糧油應急配送能力,制定糧油配送中心規范和改造建設規程,以現有成品糧油批發市場、配送中心、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儲備庫)、骨干應急加工企業等為依托,整合資源,改造建設一批區域性骨干糧油應急配送中心、成品糧批發市場,提高突發事件發生時糧油的應急供給、調運、配送能力。
要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和農村金融改革。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合法土地權益,鼓勵依法自愿有償轉讓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資產收益分配權。通過深化農村金融改革,為規模化農業和糧食生產者提供金融支持,緩解其糧食規模化生產的資金約束
主持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我們在種糧用地方面還存在哪些短板?要如何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怎樣更好地提升耕地保障水平?
王秀東:目前種糧用地方面,主要存在以下短板:隨著糧食生產重心北移,糧食主產區進一步集中,北方糧食主產區資源超載風險和糧食安全風險加劇,耕地數量減少疊加質量退化制約糧食增產潛力。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耕地面積下降壓力增大。與此同時,糧食生產逐漸向主產區集中,黑龍江、河南、內蒙古、吉林、安徽5省(區)的糧食產量占全國糧食產量的比重從2000年的25.96%上升到2021年的38.62%。這些問題尤其需要注意。
杜志雄:一方面,要持續提升耕地質量,嚴格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強化耕地占補平衡,建立耕地資源“全要素”保護制度,形成耕地用途管制、整治提質、產能提升、空間規劃、流轉增值、權益保障“六位一體”融合機制。要把高標準農田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全面實行耕地保護黨政同責,探索試點耕地保護責任制考核,壓實地方責任。要盡快形成以耕地用途管制為核心的耕地使用和保護制度,確保優質耕地資源盡可能多地用于糧食安全保障項目上。
另一方面,要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和農村金融改革。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合法土地權益,鼓勵依法自愿有償轉讓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資產收益分配權。積極引導農民在自愿基礎上,通過村組內互換并地等方式,實現“一戶一塊田”“按戶連片耕種”,著力解決家庭承包地的細碎化問題。鼓勵采用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托管、代耕代種、聯耕聯種等多種經營方式,探索更多放活土地經營權的有效途徑。加強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運用好產權交易所的耕地價格發現功能,探索糧食規模經營的土地租金合理定價機制,遏制糧食生產成本隨著耕地流轉價格的上升而過快增長。同時,要通過深化農村金融改革,為規模化農業和糧食生產者提供金融支持,緩解其糧食規模化生產的資金約束。
主持人:保障糧食生產的合理收益,就是在保護糧食生產者和糧食主產區的生產積極性。對此,我們還能做些什么?
王秀東:保護糧食生產者和糧食主產區的生產積極性,關鍵在于建立能夠促進糧食生產的利益引導機制,提升政策制定和執行的精準性與穩定性。一是適度提高農業補貼規模,并按照適度的標準遞增,保障農民種糧收益,提升農民種糧積極性。二是完善農業保險與農業補貼互補的農戶收入保障機制,實現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主產省產糧大縣全覆蓋,適時推進價格保險。四是堅持并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并提前一個種植季發布,穩定糧食生產預期,適時實施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釋放支持糧食生產積極信號,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五是加大農田水利、土地整理和農業綜合開發等建設項目補貼力度,探索新增高標準農田建設補貼主產區由中央財政支持、主銷區由地方財政重點支持的政策,確保各類農業基礎工程項目高標準高質量實施。六是提升高標準農田建設和驗收標準,推進田、水、林、路、電綜合配套,建設高標準農田數字化決策平臺,形成數字化監管、智慧化生產、專業化農機植保服務等配套體系。
主持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這一新的重大提法,進一步凸顯了糧食安全在經濟社會全局發展中的極端重要性。我們要全面把握、準確理解“全方位”的內涵,在糧食乃至食物安全的全領域、全過程,每個方面都要盯緊抓實。不僅要在思想意識層面進一步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更要在地、技、利、義等方面綜合施策,拿出更有效的舉措,不斷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端牢中國飯碗。感謝三位嘉賓做客《對話》欄目,分享精彩觀點。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