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是我國面積最大、總產量最多的糧食作物。10月7日,在新疆昌吉州奇臺總場舉行的“玉米密植高產機械粒收綠色生產技術”現場觀摩會上,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李少昆研究員說,通過持續開展玉米高產潛力研究,明確了畝產1500公斤高產形成機制,提出“密植增穗,培育高質量抗倒群體,增加花后群體物質生產與高效分配”為核心的產量突破途徑,已連續6次刷新全國玉米高產紀錄。
我國玉米存在單產水平不高、高產不高效等問題,李少昆團隊通過對玉米生產過程中光、溫、水、肥需求和生產效率分析,創新了密植栽培、水肥一體化、機械粒收等關鍵技術。利用耐密植品種的增密種植,提高光、熱利用效率,以密度換產量;選用早熟、脫水快品種,實現玉米籽粒在田間直接機收,提高生產效率和商品質量;結合精準的水分管理、化學調控、病蟲害綠色防控、秸稈還田等,構建了我國現代玉米生產技術模式,普及以增密高產和機械粒收為核心的全程機械化綠色生產技術。
李少昆團隊通過該技術,創出小面積畝產1517.11公斤紀錄,將我國玉米產量潛力提升421.28公斤/畝;在新疆71團實施的密植高產全程機械化生產萬畝平均畝產達1229.8公斤,高產途徑和理論得到驗證。
玉米機械籽粒收獲是利用聯合收獲機摘穗、脫粒一次完成的收獲方式,能大幅降低勞動強度、節約成本,還避免在晾曬、脫粒過程中籽粒霉爛與損失。在粒收觀摩現場,李少昆說,試驗發現,玉米籽粒含水率約在20%時,破碎率最低,收獲質量最好。目前,團隊為當地陸續篩選出耐密高產適合籽粒機械收獲的品種,構建了籽粒含水率預測模型,提出了高產高效綠色協同生產目標下的品種和播期的配置原則等,為籽粒機收技術大面積推廣提供了支撐。
據統計,該綠色生產技術已在全國建立160多個試驗示范基地,在新疆、甘肅、內蒙古、陜西等20多省區推廣,累計產生經濟效益近2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