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 推廣好品種 送來新技術
一年春好處,農忙正當時。在春耕春種的關鍵時期,中國農業科學院水稻產業專家團的科研人員趕赴全國各地,將高產質優的新品種、節本增效的新技術帶到了田間地頭,帶領農戶探索致富的新路子和新模式,為農作物穩產保供提供了及時有效的科技支撐。
送技下鄉,種田有了新法子
俗話說:“苗好三成收,秧好一半功。”三月末的浙江省諸暨市迎來了淅淅春雨,讓江南的村莊別有一番意境。但山下湖鎮新桔城村的黃益飛卻沒工夫欣賞眼前的美景,他經營的家庭農場要抓緊時間加足馬力,為今年的早稻生產育好秧、培好苗。
諸暨是浙江省的農業大市,水稻種植面積達36萬余畝。近年來,中國水稻研究所與當地開展深度合作,推廣了中早39、中組143等一批優質高產水稻品種,幫助建設了全國第一批以疊盤出苗育秧為核心的現代化育秧中心。黃益飛的家庭農場就是其中之一。
“有了水稻研究所專家帶來的技術,現在育秧的效率比之前高多了!”黃益飛告訴記者。這種高效從育秧的第一步就體現了出來——大桶里的水溫保持在28-30攝氏度,氧氣通過管道輸送進來,水稻種子36小時即可露白。在控溫增氧技術的幫助下,不僅浸種時間能夠縮短一半,種子也更具活力,大大提高了發芽率。
益飛家庭農場內,水稻種子正使用恒溫增氧技術進行浸泡。趙藝璇攝
浸種后的水稻種子通過流水線精量播種在秧盤內,疊盤堆放后就會被送進暗出苗室。“這個出苗室是控濕控溫的,溫度保持在32度,濕度在90%以上。原本出苗全靠天氣,至少要五天時間,現在48小時就能完成。”中國農科院水稻產業專家團成員陳惠哲介紹道。通過疊盤育秧的方式,這間90平方米的暗室一次就能出800畝苗,一個育秧季內能及時供應6000-7000畝的秧苗。
“現在種子的質量更好了,出苗的整齊度也高了,我一次能節省30%的種子用量,成本這不就低了嘛。”黃益飛笑著說,“周邊的農戶很樂意從我這里買秧苗,浙江省內外都有團隊過來考察學習。”
宣萍使用的側深施肥插秧機,插秧與施肥能夠同步進行。趙藝璇攝
在40公里外的暨南街道沿江新村,種糧大戶宣萍承包了650畝耕地,帶著一家五口人種植水稻。在水稻“智囊團”的支持下,測土配方施肥、側深施肥等技術在宣萍的家庭農場落地,不僅節省了化肥用量,還能為農業綠色發展做出貢獻。
放眼全國,還有許多像黃益飛和宣萍這樣的農戶因專家團的科技服務受益。“今年2月以來,中國水稻研究所已派出100多位專家奔赴不同地區開展技術服務活動。在目前春播的關鍵時期,團隊栽培體系的專家會針對各地的水稻生產情況進行技術指導、收集技術需求、探討生產模式,開展培訓會和觀摩會。”水稻產業專家團副團長羅炬介紹。
據了解,2023年1月,中國農業科學院正式成立水稻、玉米、大豆、油菜、蔬菜五大產業專家團。其中,水稻專家團由中國水稻研究所協同院內外科研機構和農業推廣部門組建,共有專家120人,覆蓋全國18省市,涵蓋水稻育種、栽培與土肥、植保、農機、加工和產業經濟等專業領域,采取“專家團-專家站-地方農業部門-涉農實體”的模式開展技術服務。
立足產業,開拓致富新路子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古時詩歌里描繪的田園風光,如今已成為農民增產增收的新路子。在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城山溝村長興稻蛙香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稻蛙復合種養基地,新一季的水稻還未播種,田里的黑斑蛙已經蠢蠢欲動,稻蛙共生模式在這里已經基本成熟。
據水稻產業專家團成員張均華介紹,稻蛙共生是一種“稻田養蛙-青蛙除蟲-蛙糞還田”的立體生態種植模式,既可以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生產出綠色有機的稻米,又能獲得青蛙養殖的經濟效益。
稻蛙香公司擁有系統的黑斑蛙綜合養殖和繁殖技術,但卻不懂水稻種植。而中國水稻所多年來一直在進行稻田復合種養技術研究,集成了系列經驗技術。2021年,雙方一拍即合,開始了稻蛙生態種養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合作。專家負責篩選適合稻蛙共養的水稻品種,研究相關的種植技術和管理技術,展開水稻病蟲害監測和生態防治。企業則主攻養蛙賣蛙,擴大項目影響力,帶動農戶增收。
長興縣稻蛙養殖基地內,稻與蛙和諧共生。資料圖
2022年,和平鎮吳村村流轉了370畝閑置土地發展稻蛙養殖產業,成立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帶動周邊低收入農戶參與稻蛙養殖和管理,年總產值達到420萬元。如此一來,農業技術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得以貫通,并為老百姓帶來了可觀的收益。同時,農民的種糧積極性提高了,也有利于保障國家糧食生產安全。
近年來,中國農科院多次組織科技小分隊深入一線,幫助農民解決了許多生產問題。在此基礎上成立的產業專家團,就是要進一步打造科技支撐產業發展新機制新模式,推動農產品穩產保供和鄉村振興。羅炬表示:“過去我們可能只關注一個品種、一項技術怎么應用,現在更多地會從一個產業的視角綜合全面地考慮問題,想辦法既讓農民增加收益,又能保障農產品的安全供給。”
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核心命脈在產業。產業專家團成立的初衷,就是搭建大聯合、大協作的科技服務網絡體系,更好地為政府、企業、農民、科研工作服務。“我們現在將兄弟院所、各大高校、科研單位聯動起來,形成了系統化、組織化的工作模式,帶動全產業鏈共同發力。”羅炬說道。
雙向促進,發現科研新點子
“用手機掃一下排水口上的條碼,簡單點擊幾下,機器就自動出水灌溉了。”在浙江省平湖市廣陳鎮龍興村,62歲的農戶徐法明正在向記者演示稻田里的智能灌溉設備。“以前澆水非常費勁,高的地方澆不到,低的地方已經淹了。現在用上了智能機器,不僅省水還省工,我這300多畝地,一天就能省下200塊錢人工費!”徐法明高興地說。
這套精準灌溉技術同樣來自水稻產業專家團的智慧,是數字化水稻生產模型率先實現應用的一部分。據介紹,新一代種糧主體已成為當地農業生產的主力軍,但他們缺乏相關經驗和知識,在未來可能會面臨‘不會種地’的尷尬。
“2021年我們和平湖市開始合作,想要探索一個現代化的水稻生產智能模型,通過數字化手段進行生產管理,精確指導農戶種植水稻,同時實現節水減排的綠色生產方式。”水稻產業專家團成員王丹英告訴記者。目前,這套數字模型還在研發初始階段,下一步團隊將繼續擴大試驗范圍,在實踐中收集數據和反饋,建立完善成熟、可推廣可復制的優質水稻生產技術模型。
王丹英正在稻田查看智能灌溉設備。趙藝璇攝
在這個探索過程中,科研人員、政府部門、農戶和企業形成了多方協作,互相進步的良性結構。專家們發現,農民們不僅能夠落實技術理念,還總能在此基礎上想出新點子。“我們在合作中邊溝通邊磨合,有些科研人員從理念上認為是很好的東西,放在實際生產中可能就是另一回事,所以我們也會從農戶的反饋中收集建議,不斷改進技術。”王丹英說。
“要把‘科研命題從生產實踐中來,科研成果到生產實踐中去’作為產業專家團的工作原則和重要任務,為穩產保供提供更加及時有效的科技支撐。”中國農科院院長吳孔明強調。“啟動12個水稻產業專家工作站、發布主推品種、主推技術或技術規程10-15個(項)、在全國建立新品種或新技術示范基地5個、培訓農業專業技術人員40名、召開品種和技術現場觀摩會5場……”水稻產業專家團定下了今年的工作清單,扛起責任和使命,繼續在田間地頭奔走。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