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高產優質強筋小麥新品種“中麥578 ”單產提升現場觀摩暨產業化對接會在河南省駐馬店市平輿縣舉辦。記者了解到,針對強筋品種產量偏低、適應性偏窄問題,中國農科院培育了優質強筋高產小麥新品種“中麥578”,并在河南、山東、新疆等8個省份推廣應用,實現了規模化種植和產業化發展,助力糧食大面積單產提升。
中麥578由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和棉花研究所合作育成,是黃淮麥區的明星品種,穩居全國小麥種植面積前10位,在大面積展示示范和推廣實踐中表現出高產早熟、優質強筋、抗病抗逆性好、耐穗發芽等突出優點,推廣應用潛力巨大。
中國農科院中原研究中心“小麥品質分子改良”團隊首席張勇研究員介紹,生產中通過秸稈合理利用、關鍵期植保防控、適期使用葉面肥、農機農藝合理應用等配套栽培管理技術,保障新品種產量優勢。通過科研單位、種業企業、種植合作社、糧食貿易企業、面業集團相結合的產業化推廣模式,提高優質強筋品種產業效益。同時,充分利用“中麥578”耐晚播早熟特性,大力推廣小麥—玉米、小麥—大豆、小麥—花生等作物的周年增產技術,將在水肥一體化基礎上,研發水肥藥綜合施用技術,開發面制品,進一步開拓小麥種植和產業化發展的新思路。
對接會上,有關種業管理和推廣部門、育種和栽培專家、種業企業、種植大戶、糧食貿易、面粉加工企業代表等圍繞新品種栽培管理和產業發展展開交流,并在實地考察中研判當前小麥苗情苗勢發展情況。專家提出,應進一步加強肥水運籌,在控旺轉壯的基礎上做好病蟲害植保防控,為實現夏糧豐收奠定堅實基礎。
河南省農業農村廳科教處鄭曉杰處長表示,產業化對接就是有效銜接科研—種業—種植—糧食收儲—加工業的產業全鏈條,不僅覆蓋了小麥產業全鏈條,也是從科研、技術集成推廣到加工增值的成果轉化全鏈條,充分體現了科技對河南糧食產業發展的全方位支撐。
河南是小麥第一種植大省,也是第一用種、制種大省,品種培育優勢顯著。目前全省優質專用小麥已發展到1800多萬畝,居全國首位,以強筋為主。專家認為,“中麥578”的高產穩產優質特性正在為麥農增收提供穩定支撐,推動我國優質小麥產業發展,助力小麥產業競爭力整體提升。
據介紹,駐馬店平輿縣常年小麥種植面積在120萬畝左右,多采用冬小麥和夏玉米或花生、大豆一年兩熟制,而糧食總產量取決于夏糧和秋糧的完美搭配;中麥578耐晚播早熟、高產穩產優質強筋特性突出,較普通品種更有助于充分發揮下茬作物玉米等作物的產量優勢,提升小麥-玉米等作物的周年產量水平。中麥578 于2020年在平輿推廣1萬畝,2021年4萬畝,2022年10萬畝,目前推廣面積已達15 萬畝,平均產量600公斤左右,與當地高產品種產量相當,較當地平均產量水平增產34%左右。中麥578的優良加工品質得到益海嘉里、山東中裕面業、河北金沙河面業公司、五得利面粉集團、大成良友、金天山面業集團等全國知名面粉企業廣泛認可,每公斤收購價格高于普通小麥0.15 元,較當地高產品種收購價格加價5%以上。
中國農科院成果轉化局科技推廣處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借助院地合作,加大優質強筋新品種“中麥578”等的推廣和產業化應用力度,為我國糧食增產、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