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農科院最新消息,該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和棉花研究所合作育成的耐熱小麥品種“中麥895”,由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最新統計,夏收面積位居全國冬麥品種前三名。該品種于2012年通過黃淮冬麥區南片國家審定。
小麥品質育種研究與新品種選育創新團隊成員、中國農科院作科所研究員張勇介紹,小麥起源于溫帶,屬喜涼作物。其生育期內的高溫脅迫對其生長發育會產生不利影響,不僅使產量下降,還會使品質變劣。隨著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加劇,高溫脅迫越來越成為小麥高產穩產的重要制約因素,耐熱性小麥品種選育和研究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近10年的試驗示范和大面積推廣表明,“中麥895”具有四大突出優點:一是灌漿速率特別快,耐熱性和耐晚播能力強。千粒重常年達50克以上,籽粒大且飽滿,外觀商品性好,是極少數常年籽粒飽滿度好的品種之一,灌漿速率和耐熱性與全國知名耐熱品種“京冬8號”相當,居國內品種前列。11月底播種仍能獲得較高產量,為黃淮南片一年兩熟制度下的全年糧食增產提供了保障。二是高產穩產矮稈抗倒,適合大面積推廣應用。大面積畝產常年超600公斤,高產年份可達650公斤以上。三是綜合抗病性好,節水節肥增效優勢明顯。在田間自然發病條件下,中抗條銹、葉銹和白粉病,赤霉病較輕。根據黃淮麥區南片多年多點資料,其赤霉病病穗率約為其他主栽品種的20%,藥劑防治病害次數較其他主栽品種減少1/3;灌溉從3次減少到2次,節水約30%;施肥量減少約10%,畝成本降低約15%。四是品質優良。據農業農村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試,其制成的面條和饅頭品質評分均在85分以上,達到國家優質中筋小麥標準。
研究人員對“中麥895”的耐熱、高產、抗病、節水節肥等特性進行了深入系統研究,在國際期刊發表SCI論文25篇,為育種利用提供了重要信息。“中麥895”已成為黃淮地區耐熱高產育種的骨干親本,至今為止,用其作為親本育成并審定的品種共4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