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糧食種子自足率100%;大宗蔬菜種源實現了自主可控,種子自給率87%;中高端蔬菜對外依存度偏高,果樹品種自給率60%,園藝種業自給自足任重道遠。”近日,在國家園藝種質資源庫2022—2023年度工作會議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劉旭表示。
劉旭指出,要繼續加強種質資源創新與利用,進一步從保存資源中挖掘出大量優異資源并進行改良創新,將種質資源優勢轉變為可利用的親本材料優勢,選育多樣化、個性化的蔬菜果樹新優品種。
國家園藝種質資源庫負責人、中國農科院鄭州果樹研究所研究員王力榮介紹,國家園藝種質資源庫是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共建單位20個、合作單位7個,在兩個國家中期庫、21個國家種質圃和13個地方特色資源庫中保存有6.6萬份資源,約占國內園藝資源總量的85%、占世界保存總量的16.7%,資源保存數量位居世界第二。
王力榮說,截止到2022年12月底,園藝庫實物資源保存總量73970份。“國內種質資源收集、匯集情況基本穩定,普查提交入庫量增大。但國際交流與合作引進的資源量顯著減少。”
“盡管我們在資源保護、種質創新方面已經有效支撐了種業發展和糧食安全,但在創制自主知識產權可利用新種質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劉旭強調,要繼續做好種質資源普查和收集工作,全面摸清資源家底,做到“應收盡收,應保盡保”;繼續加大種質資源的精準鑒定和深度挖掘,精選鑒定材料,準確評判可利用性,打通種質資源與育種密切協作及有效利用的最后一公里;繼續加強種質資源創新與利用;加強園藝庫信息化建設工作。
劉旭說,應在園藝作物種質資源遺傳信息和實物整合、數字種業工具開發方面做好統籌安排,逐步推動園藝種業“芯片”創新發展,力爭在2035年使我國從農作物種質資源大國變成農作物基因資源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