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我國“十三五”開局之年,也是落實發展新理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年份。日前,在2016中國農業展望大會上,農業部市場預警專家委員會發布的《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16—2025)》,以我國糧食、油料、糖料、蔬菜、水果、肉類、禽蛋、奶類、水產品等主要農產品為對象,對“十二五”生產、消費、價格、貿易進行了總結回顧,對“十三五”和未來10年進行了展望。為此,本報將連續刊載該報告主要內容。
1. 稻米
“口糧絕對安全”有保障
未來10年,中國稻谷生產將繼續保持穩定發展,稻米“口糧絕對安全”有保障。
產量基本穩定 展望“十三五”及未來10年,水稻種植面積穩中略減,單產有望穩步提高,總產量基本保持穩定。預計2016年稻谷總產量為20899萬噸(折合大米14629萬噸),2020年為20507萬噸(折合大米14355萬噸),2025年為20603萬噸(折合大米14422萬噸)。稻谷種植面積穩中略減。2016年稻谷種植面積略增至45385.65萬畝(3025.71萬公頃),“十三五”末穩中略降至44223萬畝(2948.2萬公頃),2025年達44163.45萬畝(2944.23萬公頃)。總體而言,“十三五”期間以及未來10年,中國稻谷年生產能力將穩定在2億噸以上,進入高水平穩定發展期。
消費穩中略升 展望“十三五”,綜合考慮人口數量增長、城鎮化率提高、農村脫貧致富等因素,中國稻米需求量將保持穩中略增態勢。預計2016年中國大米消費量為14562萬噸,2020年為14801萬噸。未來10年,中國稻米消費總量將保持增長。2025年大米消費量為15029萬噸。預計2016年口糧消費略增,飼料消費略減,工業消費出現一定幅度增長,種子用量基本持平,損耗基本略增。展望期間,口糧消費保持增長,飼料消費和加工消費略增,種子消費穩中略減,損耗略減,消費總量增加。
貿易保持穩定 展望“十三五”,國內供應有保障,國際大米貿易量有限,稻谷庫存充足,預計中國大米進口量將保持基本穩定。預計2016年凈進口量約為244萬噸,2020年為292萬噸,2025年為293萬噸。
價格出現分化 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改革可能影響稻谷價格走勢。消費結構升級對優質稻米需求增加,拉動價格上漲。普通稻米價格受進口沖擊和國際市場影響,可能出現階段性下跌。展望“十三五”,中國大米價格將出現不同產品和品牌的分化,高端大米價格將有明顯上漲,普通大米價格將保持穩中略漲。
2. 小麥
供需形勢由寬松轉為基本平衡
未來10年,中國小麥生產將保持穩定發展態勢,供需形勢由寬松轉為基本平衡。
生產緩慢增長 預計2016年小麥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分別為2412萬公頃和13010萬噸,同比減0.1%;“十三五”期間,小麥種植面積穩中有降,到2020年降至2402萬公頃,小麥總產量增至13191萬噸;到2025年,小麥面積預計為2393萬公頃,比2015年減少21萬公頃,年均減幅0.1%;產量增速放緩,預計2025年為13279萬噸,比2015年增長2.0%,年均增長0.2%,明顯低于過去10年2.6%的增速。
消費穩步上升 展望期間,中國小麥消費將整體呈現穩步增長的態勢,預計2016年為12027萬噸,到“十三五”期末為12630萬噸,2025年將進一步增至13263萬噸,年均增長1.0%,增速總體高于產量增長。其中,口糧消費、飼料消費、工業消費將持續增長,年均增速將分別達到0.4%、3.1%和3.7%;損耗量和種子用量年均略降0.1%。
貿易維持凈進口格局 雖然國內小麥供需不存在缺口,但以品種調劑為目的的小麥進口依然會存在,未來10年中國小麥年均進口量將在200萬噸左右。同期,由于我國小麥出口優勢不明顯,年均出口量將穩定在20萬噸左右,展望期間小麥貿易仍將維持凈進口格局,凈進口量將在2025年達到254萬噸。
3. 玉米
供需形勢有望平衡偏緊
未來10年,中國玉米種植結構調整將取得明顯成效,生產呈穩健狀態,消費需求從快速增長回歸穩步攀升,供需形勢從過剩逐步過渡到平衡偏緊,上下游產業展現均衡發展態勢。
面積、產量雙雙下滑 預計2016年玉米種植面積、產量分別為3695萬公頃和21517萬噸,同比分別下降3.1%和4.2%;“十三五”期間玉米種植面積和產量將大幅度縮減,到2020年面積降為3441萬公頃,產量降到20567萬噸,年均減幅分別為1.8%和1.1%;展望期后5年,受消費拉動,玉米生產有所恢復,預計2025年面積、產量分別為3455萬公頃和21229萬噸,年均增速分別為0.09%和0.64%。展望期內,面積、產量總體下降,年均減幅分別為0.07%和0.15%。
消費穩中略增 2016年玉米消費量達到19751萬噸,到2020年增加到22192萬噸,2025年將進一步增加到22699萬噸,年均增速為1.6%。其中,受人口增長和收入增加的雙重影響,飼料消費增幅較大,年均增速達到2.7%;食用消費穩定增加,保持0.3%的增速;工業消費先增后降,種子用量和損耗呈下降趨勢,年均分別減少0.1%、0.7%、2.8%。
價格前后分化 “十三五”期間,玉米價格將呈明顯下跌態勢。預計2016年玉米價格明顯回落,2020年前后達到企穩回升的拐點,到2025年與國際價格的關聯將更加緊密。
貿易保持穩定 “十三五”期間,去庫存是供給側改革的首要任務,通過相關措施增加出口,大幅削減進口,或有望再現凈出口格局。預計展望期前兩年玉米出口量在200萬噸左右,而進口量在25萬噸左右,到2025年進口恢復到200萬噸左右,出口量不足1萬噸。
觀點
《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16-2025)》對未來10年中國主要農產品市場形勢進行展望預測。報告指出,“十三五”期間我國稻、麥供需基本平衡,“口糧絕對安全”有保障;玉米種植面積將大幅調減;大豆進口明顯放緩。相關領導、專家針對這份展望報告紛紛亮出鮮明觀點。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
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我國迫切需要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農產品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持續提升中國農業發展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要著眼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謀劃農業發展。把市場需求作為導航燈,調整優化品種結構、品質結構、產業結構,創新產品供給,為消費者提供更豐富、更優質、更適銷對路的產品。要與時俱進推進農業管理方式創新,增強農產品市場調控的主動性、前瞻性、針對性,促進供求關系平衡,降低農業生產經營的盲目性;要更加注重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提高決策科學化水平;要繼續完善中國特色農業展望制度,在提高質量、特色和權威性上下功夫。
農業部副部長屈冬玉
數據是推進改革的重要支撐
數據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支撐,依靠數據能夠實現農業供應鏈條“閉環”管理,依靠數據能夠實現農業跨域開放融合,依靠數據重塑農業價值鏈發展共享經濟。要加快建設適應發展需要的數據調查分析系統,通過完善農業數據監測制度,全面提高農業數據質量;通過完善農業信息分析制度,全面提高信息分析質量;通過完善農業信息發布和服務制度,實現農業信息權威發布。要把中國農業展望大會打造成引導市場預期和生產的專業化活動,靠專業化建設提高質量,靠專業化建設增強特色,靠專業化建設樹立權威,靠專業化建設增強話語權。
農業部市場預警專家委員會副主任 農業部市場司司長唐珂
農產品進口可能呈現品種和來源“雙增”格局
中國農產品生產區域更加集中,規模經營加快發展,局部生產、全局供應的特點突出。農產品消費繼續剛性增長,消費結構加速升級,多樣化、品牌化需求更加明顯。農業生產成本結構變化、上漲因素增多,國內外農產品價格相對弱勢運行。國內外農業融合互動加強,農產品進口可能呈現品種、來源“雙增”格局。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黨國英
未來十年農業發展取決于農產品競爭力
未來中國的農產品市場格局很難預測,關鍵還是取決于中國農產品未來的競爭力。隨著人口的增加,糧食總的需求還是要增加。進口減少的話,國內就要多生產;進口增加的話,國內就要少生產。這不是由誰的意志為轉移,關鍵是看成本能不能降下來,國內生產多少,國外進口多少,就取決于競爭力。如果競爭力提高,農產品都有可能凈出口,我國能不能轉變為一個農產品凈出口國,取決于我國的農業改革。
要從根本上解決農產品供給側問題,關鍵在于三農領域的改革。要立足于城鄉統籌發展,加快城市化的速度;要推動土地制度改革,強化農民的財產權,促進農地流轉,發展規模經營;要讓農民合作組織替代眾多的龍頭企業,另外地租偏高,搞規模化經營,以現在的地租價格根本承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