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中國農業展望大會在北京召開,并發布未來10年《中國農業展望報告》,這也是2014年以來,我國連續第8年發布這一報告。那么,《中國農業展望報告》究竟是怎樣寫成的?對未來的農業又有何意義?新京報記者專訪了中國農科院農業監測預警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展望大會執行主席許世衛。
許世衛:農業農村部市場預警專家委員會秘書長、中國農業科學院信息所農業監測預警團隊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展望大會執行主席。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為什么要做《農業展望報告》?
新京報:《中國農業展望報告》已經連續發布8年了,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報告?
許世衛:農業展望報告是釋放農產品市場權威信息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主要是根據現有最新信息,進行分析,研判未來的變化,對農產品的生產、消費、貿易、價格等趨勢進行判斷,給未來的農業政策制定、生產結構調整、生產經營活動等提供參考。是一種固定時間、固定內容、固定方式的信息發布。有了這些事前預測信息,生產經營者就會對自己的各種活動有了預期,就能起到市場信號引領作用。
新京報:這是一種新的做法嗎?
許世衛:不是新的,這是國際上農業發達國家常有的一種做法。一些國家做農業展望的歷史已經很久了,比如美國,從1923年開始,每年都會舉辦農業展望大會,發布展望報告,今年2月,他們剛剛舉行了第97屆農業展望大會。澳大利亞時間短些,從1971年開始,也有40多年了。此外,聯合國糧農組織和經合組織也有一個世界農業展望報告,已辦了15年了。
新京報:農業展望報告和一般的行業趨勢有什么區別嗎?每年都發布報告,為何還要做10年的展望?
許世衛:中國農業展望報告,是以農產品品種為展望對象的,是一個品種一個品種地進行分析。這和農業的特點有關,不管是政府農業政策的制定、地方農業結構的調整,還是生產經營者生產措施的效果,都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展望未來的時間不是1年,而是之后的一段時間,通常是5到10年,比如世界農業展望報告是10年的展望,我們和美國也都是10年,澳大利亞是做未來5年的展望。
《報告》是怎樣寫成的?
新京報:能介紹一下《報告》制作的過程嗎?
許世衛:撰寫成文是最后一步了,在這之前,還有信息收集、數據計算、會商研判、形成觀點等多個環節。事實上,最難的一步是信息收集,這種信息收集不是簡單的網上查查或者書上看看,這是一種系統化的信息獲取,需要建立比較完整的信息獲取系統,要去獲取生產、價格、天氣各方面的信息。早在2014年之前很久,農業農村部、中國農科院就有了不少工作,做了一些科研項目,進行了一些技術貯備,比如,在農產品市場價格數據獲取上,我們就開發了一套“農信采”裝置,去實時采集數據,收集信息。
新京報:一般多長時間搜集一次信息?
許世衛:每天一次,一年365天不間斷,這些信息是標準化采集來的。有了信息、數據之后,最關鍵的一步是分析計算了。這種分析計算必需有專門的分析系統,這種分析計算系統,能夠幫助我們從大量的、海量的數據中得出許多有價值的結果。
新京報:對數據的分析,誰來完成的?
許世衛:農業展望中的數據分析是有專門的人員來進行的,在品種分析中有專門的品種分析師,常年進行單品種的分析工作。另外還有一支專門的數據分析隊伍,負責數據計算處理,我們建立了中國農業監測預警系統,也叫CAMES系統,用這個系統進行數據分析、預測。農業農村部有一個市場預警專家委員會,由這一專家委員會最終來進行分析結果的會商研定。
新京報:分析的內容是什么呢?
許世衛:分析的內容,主要有四方面。第一,產量的分析預測,應用大數據,比如應用氣象數據、生產中監測的生產類指標、投入品的數據等等,根據這些數據,預測當年的生產量和未來幾年的產量。當年產量與多年產量預測的方法是不同的,當年產量很多情況下是氣象因素引起的。第二,消費量的分析預測,也是同樣的道理,通過對農產品消費有影響的因素分析,預測出當年和多年的消費量。第三,是進行農產品貿易分析預測。第四是進行價格分析預測。對以上四個內容,我們進行短期、中期、長期的分析。短期是進行1年內的分析,中期是1到3年,長期就是3年以上。
《報告》能做什么?
新京報:為什么我們要做這個《報告》?
許世衛:農業展望工作是農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的必然產物。農業是第一產業,關系國計民生,農產品的生產、消費、貿易的變化,實際上是和每一個人的生活是相關的。在以前,農業發展水平不高的時候,農民按照經驗來判斷和管理農業,現在生產水平高了,生產量大了,規模化的種植業、養殖業是越來越多,一有風險損失就大了。現在,全國每年有6.5億噸以上的糧食產量,有7億噸以上的蔬菜產量,8000萬噸以上的肉類產量,還有大量的油料、糖料、水果等各種農產品的生產,這么龐大的生產量,僅靠傳統經驗管理,已經不足以適應防范各種生產風險、市場風險的需要了。農產品市場是隨時在變化的,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農民一窩蜂風地加大種植某種作物,結果種出來后價格降下去了,產量是高了,收入卻少了。還比如,看到豬肉價格高,大家不顧一切都去養豬,結果等到出欄,價格降了,不賺錢還算是幸運的,很多人會因此虧損。所以,要有一個整體農產品市場中的各類農產品信息分析、市場信號釋放。這個看上去是宏觀的,但卻是與生產者直接關聯的。此外,《報告》還有一個功能,就是預警提醒,比如預測某種產品當年的產量會比較高,價格會走低,就可以提前預警,種植者就可以適當調整產量預期,調整種植管理策略,比如原本要澆水3次,現改為2次,這樣成本就降下來了,整體收益還高了。
新京報:《報告》主要服務于哪些群體呢?
許世衛:首先,為政府制定農業政策、調整生產結構做參考服務,根據信息,判斷出未來某種農產品會缺乏或過剩,相應地可以制定政策,采取調整措施。其次,服務于種植大戶、養殖大戶等生產者,服務于各類涉農生產經營部門。某些小農戶種一兩畝地,可能不會太多瞄準整體市場方向,賺和賠的量都很小,但種養大戶就不同了,上百成千畝的種植,上千成萬頭的養殖,對市場誤判了,帶來的損失是會非常大的。
新京報:一般的農戶如果想看,能夠看到你們的信息嗎?
許世衛:可以的,除了每年形成《中國農業展望報告》之外,我們還開通了公眾號,叫做“中國農業監測預警”,會發布一些相關的數據信息,也可以提供一定的參考。
未來的《報告》會有什么變化?
新京報:我們注意到,《報告》著重聚焦在18種農產品的生產、消費、貿易、價格趨勢方面,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市場趨勢的判斷?
許世衛:展望大會、展望報告,直接的效果是市場信號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市場信號同樣十分重要。展望分析實際上是一個全產業鏈的分析判斷問題,直接影響著行業的發展,《報告》所提供的,主要也是市場變化的趨勢信號。
新京報:農業生產涉及許多方面,比如政策變化、耕地保護、科研進展等,似乎《報告》表述中涉及不多,為什么?
許世衛:農業展望聚焦于主要農產品的生產、消費、貿易、價格等內容,其實,報告中述及的這些結論,都是您提到這些方面共性作用的結果。報告中的分析結論,是科技、政策、投入、氣象、國際環境各方面影響的結果,但報告中沒有花更多的篇幅對這些直接影響因素進行描述。在條件允許時,也可以從多種影響因素變化方面進行描述。這兩年來,我國化肥農藥投入在減少,實現了零增長,且在連續下降,這是一個好的現象,如果能夠有更具體的數據信息,就能幫助大家更好地促進化肥農藥等投入品的合理使用,使它們的使用變得更合理、更有效。
《報告》準確嗎?
新京報:我國連續8年發布《農業展望報告》,從過去的經驗看,《報告》準確率如何?
許世衛:過去我問過美國農業部的專家,他們告訴我,準確率不是《報告》所追求的。但在我國,很多人都在關心準確率。實際上我們這幾年預測當年的產量,準確率還是相當高的,平均來看,可以達到97%左右。
新京報:為什么不追求準確率?
許世衛:市場信息是動態的,這也是我們每年都發布未來10年展望報告的原因之一。事實上,準確率本身存在悖論。舉例來說,我們預測了某種農產品未來會過剩,國家基于此制定了相應的政策,生產經營者看到后,就會改變管理措施,那么它就可能不過剩了,這是準確還是不準確呢?
新京報:所以《報告》的目的,是幫助生產經營者及時調整方式措施,而不僅僅是一個測算?
許世衛:是的,展望報告并非規劃,市場信息在不斷變化,我們的展望也要不斷地根據這種變化及時預測調整,預測的準確性是基礎,沒有高的準確率是不可以的,但展望信息的核心價值,就在于這種預測數據最新的變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