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提出了“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同時在G20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倡議適時召開國際糧食減損大會。
糧食產后減損的發展現狀
盡管多方努力下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超過6.6億噸的糧食總產量穩居世界第一,但是由于我國人口眾多、耕地和水資源匱乏,糧食供求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特別是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和國際環境劇變的大背景下,糧食安全更是極其重要。
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2019年對全球農產品各環節糧食損失指數估計,全球約14%的糧食在從生產至零售環節之前被損失掉,約3.8億噸,相當于每年損失約4000億美元。發展中國家損失主要發生在產后加工階段,而發達國家主要發生在運輸、零售和消費階段。而我國由于產后倉儲、物流、加工等環節的科技水平和設備設施相對落后,糧食產后損失率高達15.69%,其中倉儲環節因霉蟲鼠損失可達5%,運輸環節損失0.7%,加工環節損失3.7%,消費過程中損失6.3%。根據2020年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數據顯示,我國糧食在產后環節損耗嚴重,尤其是在儲藏、運輸和加工環節,每年損失量約700億斤上下,相當于吉林省一年的糧食產量。
糧食產后減損存在的問題
糧食損失與浪費是糧食系統在技術、文化和經濟各方面的運作方式不當所致結果,在整個食品鏈中從生產、收獲、儲存、加工、銷售與零售直至消費的各環節的分布情況迥異。在生產和收獲環節,由于質量標準變化或價格暴跌而未收獲、作物品種選擇或種植方法不當、機械或人工收獲損傷、采收時間不當等,占整體糧食損失和浪費24%。在儲存和運輸環節,缺乏適當儲存或運輸設施、溫度和濕度管理不善、儲存時間過長、運輸方式不當等,占整體糧食損失和浪費24%。在加工和包裝環節,加工能力不足、加工流程缺乏嚴密管理、過渡碾磨、包裝破損等,占整體糧食損失和浪費4%。在批發和零售環節,易腐爛產品無法及時賣出、產品外觀和品相不佳等,占整體糧食損失和浪費7%。在消費環節,保質期和最佳消費日期標簽混淆、家中儲存不當、超量采購等,占整體糧食損失和浪費28%。
就全球而言,在生產和收獲、儲存和運輸環節,發展中國家損失率顯著高于發達國家,分別高出約40%和67%,表明糧食損失率與農業技術及基礎設施水平呈負相關。造成我國糧食加工環節浪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企業規模較小導致加工副產物廢棄。我國廣大的糧食加工企業大多存在于農村和鄉鎮地區,糧食加工產能小、規模小、加工量有限、加工鏈條短,導致農產品原料利用率低、副產物廢棄,造成超過10%的糧食浪費。二是糧食加工設施比較落后。我國糧食加工業發展歷史雖然悠久,但是糧食加工設施提升速度低于糧食加工的需求。我國糧食加工工藝相對落后,糧食加工設備水平不高,一些企業購買國際淘汰的、低科技含量的設施,導致糧食加工存在浪費。三是加工標準不完善。對待糧食加工損失浪費,必須要有一個明確的標準,什么樣的糧食可以食用,什么樣的糧食達不到食用標準必須舍棄。只有標準明確才能夠有效定義糧食加工損失和浪費。四是過度加工導致糧食營養素損失。當前,居民對糧食制品消費水平從低層次向高層次需求轉變,消費者對糧食制品的要求不斷上升,對含有豐富營養的糧食制品需求也隨之大幅度提升。但是,一些糧食加工企業受到錯誤導向,追求高、白、亮的米面糧油產品,造成大量營養素損失。同時,一些消費者錯誤地通過色度和精度判別糧食產品的品質,造成糧食過度加工的惡性循環。
造成糧食損失的主要原因就是科學技術的落后。主要表現為:一是研發技術及科學管理技術落后。我國的精準農業發展面臨著底層技術支持不足、信息采集系統不全、專業系統不完善的短板,精準農業的“精準”程度有待提高。二是科技化、智能化的收儲運技術落后。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的數據顯示,我國糧食在收儲運環節,每年損失量達700億斤。造成這方面損失的主要原因是機械精細化作業水平不高,儲藏運輸環節的精細化、智能化設備及管理不到位。三是精深加工技術落后。據統計,我國每年深加工用糧約4650萬噸,占糧食產量比例仍不到10%,而發達國家深加工用糧在70%以上。我國糧食資源利用比較粗放,產品及其用途單一,糧食加工副產品的綜合利用水平還處于初始階段。因此,提高糧食的深加工利用率已經成為我國糧食產后減損戰略中的重要部分。
推進糧食減損科技創新的對策
要構建糧食產后減損科技創新平臺,建立我國糧食品質評價、精準控溫控濕控氣、在途實時監測、主動預警透明供應量的倉儲物流加工技術體系、標準體系和大數據中心,提高我國糧食產后減損科技水平,保障糧食安全。具體建議如下:
深化糧食減損科技體制機制創新。圍繞黨中央確定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以科技節糧減損為中心任務,統籌推進糧食減損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和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力爭建立從種植、收獲、儲運到加工、消費全鏈條一體化的糧食減損保質科技創新體系。加快推進科研、設計和產業一體化發展,促進成果推廣應用,使科技支撐糧食減損保供的作用更加突出。
設立“糧食減損保供”重大科研專項。聚焦保障國家糧食數量安全、質量安全和生態安全重大需求,重點攻克糧食減損、質量安全、品質營養保持、現代收儲物流、監測預警、加工增值和綜合利用等方面的重大科學技術難題。通過設立國家重大科研專項、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等方式,帶動地方政府和糧食企業配置更多資源開展糧食減損保供科技創新,建立從糧食種植、收獲、儲運到加工、銷售全鏈條一體化的糧食減損保質技術體系,實現“優糧、優儲、優加、優食”。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引導糧食消費從數量向品質、營養轉變,建立適合我國人群膳食習慣和營養需求的糧食質量標準體系。
加強糧食減損保質條件能力建設。加強糧食種植、收獲、儲運到加工、銷售等全產業鏈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標準化、規模化、機械化和智能化程度。設立國家糧食產后減損大科學中心,統籌各類資源,開展全鏈條、一體化協同創新,并對各環節糧食減損保質技術進行系統集成和推廣應用。構建國家糧食“時空”品質、倉儲、物流和加工大數據中心,應用大數據、“互聯網+”等新技術,對糧食數量和營養損失進行精準監測預警和控制。
建立糧食減損法律法規體系。加快《糧食安全保障法》的出臺。明確糧食收獲損失率,強化儲存條件改善,建立糧食存儲自然損耗標準,提高糧食加工轉化率和副產物利用率,建立廢物回收利用登記制度,納入管理指標。加快《糧食法》立法進程。在糧食消費與節約章節中,建議建立獎勵機制,鼓勵社會各界開展糧食減損的公益活動、項目或行動,建立糧食減損公示制度,明確統計方法。嚴格貫徹落實《反食品浪費法》,明確食品經營主體捐贈臨期食品的主體責任,減少零售環節浪費;要求大型食品零售商超、規模化農貿市場配套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場所,減少環境污染。
做好減少糧食損失和浪費宣傳工作。加大厲行節約的宣傳力度。全方位、多角度開展主題宣傳,加強相關法律和政策宣傳。號召零售業進行大數據物流管控,倡導餐飲店鋪菜品量及點餐科學化。加強節約糧食知識的推廣。組織專家深入企業、農機站、糧庫等,推廣科技知識和技術,并深入田間地頭,向農戶講解科普知識和實用技術。加強節約糧食的課堂教育。將減少糧食損失和浪費納入全國中小學生教學體系,開設節約糧食培訓課程,讓節約糧食成為評價學生綜合素質的組成部分。樹立正反兩方面的典型。挖掘全國各地減少糧食損失和浪費典型案例,評選厲行節約先進人物和先進事跡。公開通報違反糧食減損法律和政策的機構和個人,將不良行為納入社會誠信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