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水稻研究所種子發育團隊利用合成生物學手段,將水稻種子油脂含量從2.3%提升至11.7%,為高產水稻、玉米、馬鈴薯、木薯等淀粉類糧食作物轉換為油料用途提供了新的技術途徑和思路。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植物通訊》上。
淀粉或油脂是植物光合產物在種子中的兩種主要儲存形式。大豆、油菜等油料作物通常具有高油脂、高蛋白、低產特性,比如大豆含油量為15%~26%、蛋白含量約為40%、單產約為2噸/公頃;而水稻、馬鈴薯等糧食作物產量相對較高,但是油脂、蛋白含量偏低,比如水稻含油量為2%~3%、蛋白含量約為10%、單產約為7噸/公頃。
除了在油料作物中提升單產和油脂含量之外,利用糧食作物的高產特性改造油脂合成通路,提升糧食作物籽粒的油脂含量,也是解決我國植物油脂供給大量依賴于進口的重要途徑。理論上講,水稻在產量不變的前提下,油脂含量從~2%提升至~6%即可成為大豆的替代油脂來源。
據介紹,該研究團隊通過集成“提效”“引流”和“擴容”3種策略提升水稻種子的油脂含量,最終在我國南方稻區的主栽品種——南粳46中創制了高油脂水稻種質,其糙米中油脂相對含量由2.33%提升至11.72%,為目前已報道的淀粉類糧食作物中的最高油脂水平,可以媲美大豆等油料作物,單粒種子油脂含量也由0.5毫克提升至1毫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