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建院65周年之際,中國農業科學院(以下簡稱“中國農科院”)在京召開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研討會。
會議回顧了中國農科院成立65年來發展的光榮歷程,65年來,農科院始終堅持農業農村科研國家隊定位,為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農民富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吳孔明在研討會上介紹,65年期間,中國農科院培育了超級稻、矮敗小麥、轉基因抗蟲棉、雙低油菜、高產大豆、優質甘藍、大通牦牛、高山美利奴羊、北京鴨、白羽肉雞等一批高產優質多抗動植物新品種。通過品種推廣促進迭代升級,主要農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為推動糧食單產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每畝69公斤增長到近400公斤貢獻了力量。攻克了作物高效栽培、旱作節水、黃淮海中低產田改良、重大病蟲害綜合防治、農機裝備設施等一大批關鍵技術。系統建立了動物疫病防控技術研發體系,為徹底消滅牛瘟、牛肺疫,有效控制豬瘟、禽流感、口蹄疫、馬傳貧、非洲豬瘟,防范化解畜禽養殖風險提供了有力支撐。
與此同時,全院累計獲得重大科技成果6600項左右,獲國家科技獎勵348項,其中,特等獎1項、一等獎19項,占農業領域高等級獎項的32%。創立了水稻、小麥品種光溫反應特性理論;全球首創矮敗小麥及配套育種方法、水稻“三系”配套育種方法;牽頭完成全球70%以上的重要農作物基因組測序和分析工作,主導完成水稻、小麥、馬鈴薯、棉花、油菜等5大作物的基因組測序;建立了系統的作物種質資源收集保存、鑒定評價的理論、方法和技術體系,在國際上率先構建了水稻、小麥、大豆等主要作物的核心種質;開展了全球首例在區域性尺度上對轉基因作物靶標和非靶標害蟲生態效應的長期監測與綜合治理研究;研究發現蝗蟲、黏蟲、棉鈴蟲、草地貪夜蛾、小麥條銹病等重大病蟲害流行規律,建立了綜合防治技術體系;創立了以核酸序列分析為核心的分子流行病學方法,解析了禽流感病毒進化、跨種感染及致病力分子機制,揭示了口蹄疫病毒持續感染的機理。
“一代又一代農科人始終牢記黨和國家的重托,不忘科技報國、為民興農的初心,艱苦創業、奮發圖強,建成了我國規模最大、學科最全、綜合實力最強、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力的農業綜合性科研機構,為農業科技進步和農業農村發展作出了歷史性的重大貢獻。”吳孔明說。
吳孔明強調,打造“四中心一智庫”是新時期中國農科院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戰略定位和目標追求,具體如下:
一是著力打造國家農業科技創新中心。要堅持以解決我國三農事業發展中的公益性、基礎性、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重大科技問題為己任,加強基礎研究,注重原始創新,做強優勢長板,補齊短板弱項,力爭突破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前沿技術、底盤共性技術和核心關鍵技術,夯實建設農業強國的科技基礎。
二是著力打造國家農業技術轉移中心。要圍繞主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和特色農產品富民興村的產業鏈部署創新鏈,覆蓋上中下游、融合一二三產、兼顧軟科學與硬技術,按照創新創業創造“三創一體”的要求打造一流創新團隊,跨研究所、跨領域組織開展技術配套研發、集成創新和轉移轉化,強化科產科企深度融合發展,提高科技供給質量,擴大科技供給數量。
三是著力打造國家農業科技創新人才中心。要堅持人才第一資源和人才強院戰略,引進和培養一批戰略科學家、領軍人才、青年杰出人才和后備科技力量,建強科研、管理、支撐、轉化四支隊伍,營造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人才發展環境和創新生態,形成“四縱四橫”全方位、立體化的人才發展體系。
四是著力打造國家農業科技合作交流中心。要堅持開放辦院,努力成為農業科技合作交流的戰略中堅力量。要堅持“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主動融入全球農業科技創新網絡,積極參與國際農業科技治理,持續提升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要進一步加強與地方政府、涉農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組織全國農業科技力量開展重大任務協同攻關,推動我國農業科技水平整體躍升。
五是著力打造國家農業高端智庫。要匯聚一批高水平戰略研究人才,建設一批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智庫平臺,不斷強化戰略咨詢能力,引領和帶動全國農業農村和農業科技戰略研究,努力成為國家倚重、國際知名的農業高端智庫,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政策創設和科技進步提供科學咨詢和決策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