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工作通訊]提升農業大國的科技支撐力
在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展臺前,分別由加拿大小麥、中麥578、普通高產小麥烘焙的面包引起參觀者的興趣。前兩種面包明顯個頭高,口感更蓬松筋道。
“中麥578是高產強筋小麥新品種,蛋白質含量15%,濕面筋含量31.5%,穩定性好,對于干旱、嚴寒的抗逆性好?!?a target="_blank">作科所副研究員李思敏介紹。
這是不久前首屆全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大會上的一幕。中麥578是此次大會上中國農科院發布的1000項優秀農業科技成果之一,同時發布的還有100項前沿性、標志性重大農業科技成果。
近年來,中國農業科學院立足鄉村振興大戰略,面向農業農村現代化主戰場,聚焦國家農業農村重大需求,瞄準國家戰略性科技攻關任務,以農業供給側改革為主線,以科技創新工程為總抓手,搶抓機遇、主動擔當、奮發有為,不斷深化體制機制改革,趟出了一條創新發展的新路子,培育產出了一批重大理論發現和重大品種、重大技術、重大產品,創新能力和影響力顯著提升。一張農業科技支撐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正在徐徐展開。
把支部建在創新團隊上
中心工作開展到哪里,黨的建設就跟進到哪里。這是近年來中國農科院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的一個亮點。如何把黨建工作優勢轉化為推動中心工作的成效?中國農科院創新建立了“科研 + 黨建”兩位一體的團隊首席專家負責制,把支部建在創新團隊上作為基層黨建工作的重要抓手,大力推進黨支部一對一建在創新團隊,切實把黨的領導落實到創新團隊,把“三個面向”指示要求落實到創新方向和創新任務上。黨支部書記原則上由黨員團隊首席科學家擔任,履行黨建第一責任人職責?!澳壳埃?31個創新團隊中,已有105個創新團隊一對一設立黨支部 ;根據創新工程中期考核評估要求,部分創新團隊還需進行調整,待調整到位后,將逐步完成支部建在創新團隊上。”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萬建民說。
為保證團隊首席科學家投入科技創新的時間和精力,選配副書記協助做好黨務工作。對于團隊首席科學家任所領導或非中共黨員的,選配助理首席或核心科研骨干擔任 黨支部書記。采取多種形式對支部書記進行任職培訓,將支部書記的培養和任用作為干部隊伍建設的重要內容,讓支部書記干得有底氣、有信心、有激情。
“以前科研工作主要圍繞項目轉,項目要求啥就做啥,而發現的新問題就要等到申請新項目時去考慮,存在滯后性,更難以按照學科發展和產業需求及時開展科研工 作?!?灌溉所科研人員說,這幾年通過創新工程實施,通過“科研 + 黨建” 兩位一體的工作機制,原先科學家想開展但沒有項目支持難以開展的工作,應對國家重大需求、應急性需求的工作,以及需要持續探索的科技創新活動得以開展;進一步改變了研究所發展目標模糊、科研方向重復混亂、交叉重復等突出問題, 克服了以前課題組分散、重復、效率低等問題,改變了“大科研、小作坊”的現象。
目前,以“學科集群—學科領域—研究方向”為基本構架的三級學科體系已經構建,共設立8大學科集群,130個學科領域,300個研究方向,統領全院科技創新活動。全院33個研究所原有的1026個課題組,優化整合為331個科研團隊,大幅提高了團隊綜合創新能力,為培育重大成果奠定了基礎。
發揮支委會職能作用,對標對表“三個面向”指示要求,支委會從創新團隊實際出發,積極參與創新團隊科研方向和選題設置的討論,確保符合“三個面向”指示要求;參與團隊崗位設置方案、人員聘用條件、績效分配原則、評優推薦人選的討論,確保正確選人用人導向,營造良好團隊創新文化氛圍;參與創新團隊科研經費支出審核和使用情況監督,加強紀律宣傳教育,創造心無旁騖的科技創新環境。
“三創一體”加速科技成果落地
智能型文洛溫室、LED植物工廠、現代水耕栽培設施、食藥用菌工廠、智慧農業物聯網……這些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的系列產品讓人稱贊。而他們都源自魏靈玲研究員帶領的環發所“設施植物環境工程創新團隊”。
針對成果轉化工作方面存在的政策理解不夠、成果供給不足、人才隊伍建設緩慢、機構設置不健全和評價體系不完善等問題,農科院深入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創新,確立了把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工作作為院所發展兩大基石的總體思路,按照創新、創造、創業“三創一體”的要求,加快構建產學研一體化發展的產業科技創新機制,一大批科技成果落地,為鄉村振興提供科技支撐。
環發所“設施植物環境工程創新團隊”組建于2014年,主要從事設施條件下植物與環境之間互作機理、節能環境控制與智能化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由設施植物環境工程創新團隊骨干創辦的北京中環易達設施園藝科技有限公司是環發所的下屬企業,企業在國家實施科技體制改革、創新驅動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下,以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的雙輪驅動發展模式,已經成為我國設施園藝領域全產業鏈技術供給領軍企業、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平臺。先后承建現代農業園區100多個,以“項目引領產業、園區帶動地區”的創新模式將科技成果轉化到20多個省市,助力當地鄉村振興。中環易達公司負責設計和建設運營的國家農業科技創新園,先后接待了40多位外國元首和政要到訪參觀,每年接待國內外專業考察團體100多個,已經成為我國現代農業面向世界的一張名片。
為激發科研人員“三創”熱情,中農院先后制定了《鼓勵科研人員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實施辦法》《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的若干意見》《進一步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意見》等文件,按照權責一致、利益共享、激勵與約束并重、公平公開的原則,建立科技成果轉化收入分配激勵和獎勵方案,對成果轉化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獎勵。2018年全院成果轉化收入達到11.3億元。
國家種業科技成果產權交易中心、全國農業科技成果轉移服務中心和中國農科院科技成果轉化中心“三心合一”上線運行,互聯互通的全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系統有效促進了農業科技成果在產業發展中的應用。目前,全國近100家科研機構和企業展出約1300項科技成果,包括48項國家科學技術獲獎成果和104項前沿性、標志性成果,發布了100項重大農業科技成果和1000項優秀科技成果,成果轉化交易和科企戰略合作簽約額近10億元。
植保所先后有17個創新團隊入選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植保所全資企業河北中保綠農作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注冊資本1100萬元。北京中保綠農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由植保所和河北中保綠農作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投資組建,成立于2003年,注冊資本3000萬元。企業主營農藥制劑的研發、生產、銷售,在殺菌劑、殺蟲劑、除草劑等類目中,均已建立被市場廣泛認知、有良好口碑的品牌產品。企業整體經營管理水平逐步提升,各項管理制度不斷完善,開發上市新產品十余種,擴展企業產品線,組建6家網絡產品旗艦店,開展線上線下技術服務。2018年以生物農藥與“互聯網+”為戰略格局,全年銷售額穩步上升,重點布局生物農藥產品,植物免疫誘抗劑——“阿泰靈”成為綠色防控領域的標桿產品。中保集團作為植保所重要的成果轉化平臺,致力于高效轉化研究所先進的植保技術,憑借穩健的技術推廣團隊和渠道,將科技送進千家萬戶。
通過創新將財富轉化為新的知識,通過創造、創業將新的知識轉化為更多的社會財富,研究所、科研人員自身價值和社會經濟財富增長實現了良性循環。
“科技聯盟”協同攻關共建共享
長期以來,由于體制機制原因,我國農業科研工作單打獨斗的現象較為普遍。
以小麥為例,我國小麥的科研團隊有500多個,各級投入很多,但存在重復交叉現象,造成了很多資源浪費。要突破小麥產業發展和科技瓶頸問題,只依靠一個品種或單項技術是難以實現的,必須推動小麥產業的綜合解決方案,進行技術集成和協同攻關,建立起高產高效的技術模式。2014年,農科院牽頭成立了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該聯盟是一個國家級、省級和地市級三級農(牧)業、農墾科學院共同參與的全國科技創新協作平臺,能夠對某一地區開展鄉村振興給出綜合解決方案。
我國國產乳業市場競爭力偏低,乳企長期以來面臨進口沖擊、成本高居不下的困境。為此,由中國農科院牧醫所聯合35家科研單位、質檢中心、風險評估實驗室,18家高等院校以及45家乳制品龍頭企業共同組建了國家奶業科技創新聯盟。聯盟搭建了現代乳產業全鏈條覆蓋的一體化科技服務平臺,創建了優質生乳-優質加工工藝-優質乳標識-優質乳消費“四位一體”的產業發展模式,綠色加工工藝升級使得企業生產成本降低了15%以上;優質生鮮乳每千克收購價上漲0.15元,折合每頭成母牛每年增收686元。目前,全國共有23個省的近50家乳制品龍頭企業啟動實施優質乳工程,每年向市場供應優質巴氏殺菌奶31.7萬噸,占全國60%以上。聯盟推出的優質乳品牌已經形成較大市場影響力,并顯著提高了國產乳業的競爭力。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企業、科研、教學機構為主體,中農院持續推進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建設。奶業、棉花、優質蜂產品等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創建了產業自主標準和標識,已成為聯盟“標準范式”。目前,多學科高效協同、各領域緊密銜接、產學研深度融合的農業科技協同創新機制已經形成,并取得了積極成效。20個國家農業科技創新標桿聯盟實施任務108項,創新集成和示范了97套技術模式,新建示范基地117個,開展技術培訓4000多人次。
小廁所里有大民生。農村改廁是當下的重要民生工程。為著力解決鄉村振興戰略中涉及的農村衛廁改造、污水垃圾處理等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問題,農業農村部環保所聯合科研機構37家,企業79家,中國農業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32家共同組成鄉村環境治理聯盟。聯盟成立一年來,重點開展改廁技術和產品收集遴選與技術集成,形成了適合我國北方寒冷、西北干旱、華北平原、南方丘陵、城郊地區以及農村社區等6大改廁技術模式。2019年,6大改廁技術模式將在全國11個省區16個示范村進行技術集成與示范,為全國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提供技術模式支撐。
改革新風激蕩人心,創新工程如火如荼,科技聯盟遍地開花。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國農科院人,正以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服務農業農村主戰場,攀登科技新高峰,為鄉村振興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和決策支撐,為不斷提升我國農業科技競爭力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揎椪{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