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學習運用“千萬工程”蘊含的發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進機制,從農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實際問題出發,找準鄉村振興的切入點,提高工作實效。完善鄉村治理體系,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集中力量抓好辦成一批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則指出,提升鄉村治理效能。主要是指要特別注重鄉村治理過程中政策的有效性,讓農民群眾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切實解決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后勁也在農村。當前,中國“三農”工作重心已轉向鄉村振興,鄉村社會進入到國家輸入資源推動鄉村振興的新階段,這對鄉村治理體制機制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深入探索地方實踐,總結經驗并探尋一般性規律,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和方案,進而整體提升鄉村治理效能,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提升鄉村治理效能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重要性
提升鄉村治理效能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對落實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農業強國建設、提升鄉村文明程度和提高農民美好生活水平等意義重大。
一是提升鄉村治理效能,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內容。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要遵循農業現代化一般規律,建設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的農業強國。與快速推進的工業化、城鎮化相比,當前城鄉發展不平衡、鄉村發展不充分仍是社會主要矛盾的集中體現。促進農村治理水平顯著提升,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尤為重要。
二是提升鄉村治理效能,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引導鄉村文明新風尚的內在需求。農村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農耕文明曾長期領先于世界的重要基因密碼。在城鎮化和市場經濟的沖擊下,部分優秀傳統鄉土文化和各具特色的傳統村落正加速凋零與消失。要把我國農耕文明優秀遺產與現代文明要素有機結合起來,革新鄉村不正之風,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
三是提升鄉村治理效能,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讓農民就地過上美好生活的現實要求。近年來,我國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已有很大改善。但2022年全國14.1億人口中,鄉村常住人口4.9億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5.22%,仍有數億人生活在農村。要順應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把鄉村治理好,持續提高農村生活質量,讓億萬農民有更多歸屬感。
提升鄉村治理效能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路徑探討
提升鄉村治理效能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意義重大,應深入探索學習地方有益實踐,充分發揮黨組織的引領作用,強化農民主體地位,激發農民參與公共事務治理的積極性,最大化提升國家鄉村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一是堅持黨的領導,提升鄉村治理效能。以保障和改善農村民生為優先方向,樹立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等理念,逐步提高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全面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凝聚力、戰斗力。
二是積極發展村級民主,提高農民在鄉村治理中的參與度。在農業科技服務和道路等村莊公共品的供給中,應全面考慮農民生產生活的實際需求,鼓勵農民自建各類協會和民間組織,充分尊重農民群眾的首創精神,發揮好農民群眾的自主性。
三是培育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挖掘鄉村治理主體潛力。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充分發揮集體經濟為鄉村治理提供財力支持、組織支持等經濟功能與政治功能,有序落實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承擔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性作用。
四是大數據賦能鄉村治理,提升治理信息化水平。應打造數字鄉村、智慧鄉村一體化治理平臺,通過數字賦能協商民主全域、全民、全事項建設,推動農民由線下參與轉向“線上+線下”同步參與的多元化方式;拓展大數據賦能渠道,有效激發農民參與大數據賦能鄉村治理的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