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茶樹和制作茶葉的國家,“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已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今年9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茶產業作為我國傳統優勢產業,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以及助力鄉村振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繼續支持創建農業產業強鎮、現代農業產業園、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這為更好發展茶產業指明了方向。本期特邀專家圍繞相關問題進行研討。
茶產業發展量質齊升
我國茶產業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茶產業的發展現狀如何?
姜仁華(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所長):茶產業是富民產業、生態產業、健康產業、文化產業,也是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新中國成立后,我國茶產業持續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茶產業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產業規模與經濟效益量質齊升。
近代以前,我國一直是世界茶葉生產、貿易大國。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茶葉生產迅速恢復,改革開放后更是進入發展快車道。總體來看,可分為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是1949年至1978年,是茶園面積快速擴張期。這一時期,通過墾殖荒山和荒地,開辟新茶園,我國茶園面積從230多萬畝快速增長到1600萬畝左右,同期茶葉總產量年均增長率為6.93%。由于面積增速過快,加上經營粗放,在茶葉生產規模擴大的同時,單產總體上沒有明顯增長,有些年份甚至出現負增長。
第二階段是1979年至1999年,這一時期的茶產業穩定發展。茶園面積基本上維持在1600萬畝左右,茶葉總產量則提高較快,從27.72萬噸增長到67.6萬噸,茶葉單產從每畝17.59千克提高到每畝39.87千克。茶產業發展從以面積擴張為主轉向依靠科技增加單產為主,單產提升對總產量增加的貢獻率達到93.01%。
第三階段為2000年至今,這一時期是茶產業的質量效益提升期。茶園面積、茶葉總產量和單產全面提升。2000年至2022年,茶園種植面積增加2倍多;總產量從68.33萬噸增長到335萬噸;單產從每畝41.83千克提高到每畝66.44千克。2022年,我國茶產業內銷總量為239.75萬噸。
得益于政府的高度重視、茶類結構和區域布局的優化調整、消費市場的不斷拓展以及科技進步,我國茶產業發展成效顯著。
六大茶類協調發展。我國是世界上唯一能生產綠茶、紅茶、烏龍茶、黑茶、白茶、黃茶六大茶類的國家。近年來,六大茶類全面發力,形成了以綠茶為主導、六大茶類協同發展的新局面。2022年,綠茶、紅茶、烏龍茶、黑茶、白茶、黃茶產量占比分別約為58.3%、15.2%、9.8%、13.4%、3.0%和0.4%。從增長速度看,規模最小的黃茶因其基數低而增長最快。綠茶雖然占比有所下降,但從絕對量來看,仍居產業主導地位。
特色優勢區域初步形成。目前我國共有21個產茶省(區、市),1000多個產茶縣(市、區),經過多年發展,已形成長江中下游名優綠茶重點區域、東南沿海優質烏龍茶重點區域、長江上中游特色及出口綠茶重點區域和西南紅茶及特種茶重點區域四大優勢特色產區,目前四大優勢產區產量占全國茶葉總產量的90%以上。
茶產業融合發展趨勢明顯。按照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統籌發展的思路,我國茶產業呈現渠道共享、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態勢。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茶葉流通模式不斷創新,新茶飲異軍突起,有效滿足年輕消費群體的需求。多元化新業態快速發展,茶產業不斷延長產業鏈、提升附加值,與文化、旅游、教育、健康等行業緊密結合,正在走出一條從一產到三產、從農產品到休閑品的發展新路。
茶科技硬實力和茶文化軟實力不斷增強。我國已建成完善的茶學科技教育研發體系;建有遺傳多樣性豐富的茶樹種質資源圃,茶樹良種覆蓋率不斷提升;茶樹修剪和大宗茶采摘、加工基本實現機械化,名優茶機制率高,茶園綠色生產技術廣泛應用,科技對茶產業的貢獻率不斷提升。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日益普及并得到世界認可,我國牽頭組織推動聯合國設立的“國際茶日”已是全球農業領域的國際性節日,“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進一步深化了茶文化交流互鑒。
茶葉出口穩中有增。2022年,我國茶葉出口量37.53萬噸,出口金額20.83億美元。截止到2022年底,我國茶葉出口總額、綠茶出口量居全球第一位。我國成為重要的茶葉貿易國。
以科技創新激發動能
我國茶葉主產區如何因地制宜做大做強茶產業?
陳常頌(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茶葉是重要的經濟作物,茶產業是我國傳統優勢產業。近年來,我國茶產業快速發展,產值規模穩定增長,綜合實力進一步提升,產量和消費總量居世界首位。2021年農業農村部等三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促進茶產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圍繞推動茶產業健康發展,統籌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加快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打造茶產業全產業鏈,拓展茶產業多種功能。各茶葉主產區結合自身資源稟賦發展茶產業,著力提質增效。
優化區域布局,堅持綠色發展。堅持適區適種、適品適種,各茶葉產區根據資源稟賦、生態條件和產業基礎,調整優化布局,著力發展優勢茶葉產品,目前已形成長江中下游名優綠茶重點區域等四大優勢區域。同時,推廣綠色技術模式,開展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加強茶園土壤治理,建設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示范茶園。福建、廣東、浙江等茶葉主產區不斷探索生態茶園建設,為茶園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作為我國生產分布廣、產量最多的茶類,綠茶的產區涉及浙江、福建、安徽、四川等多個省(區、市)。例如,浙江省安吉縣盛產綠茶——安吉白茶,安吉縣堅持綠色發展,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基地,實施種養土壤提檔、減肥限藥,推廣“有機肥+配方肥+茶枝覆蓋”等模式,嚴格保護茶園生態環境。
統籌融合發展,推動業態創新。各茶區統籌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挖掘茶產業的多功能性,推動茶產業與文化、旅游、教育、康養等產業滲透融合,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福建省光澤縣是世界紅茶起源地之一,依托茶文化賦魂、茶產業賦能、茶科技賦力,光澤縣著力推動“三茶”統籌發展,充分利用武夷山國家公園、國家森林步道等資源,將茶文化、茶產業和旅游資源結合,將干坑種質資源保護地、傳統煙熏制茶工藝、觀光工廠及紅茶文化等融為一體,開發新業態,延長產業鏈。
強化科技支撐,促進提質增效。各茶區加大茶產業科技研發與應用,形成一批新技術,并鼓勵科研機構和企業聯合開展茶樹種質資源保護和新品種培育,科技創新對茶產業發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茶種資源是茶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資源,國家茶葉產業技術體系推進茶樹種業提升行動,通過優良新品種繁育和推廣,調整優化茶樹品種與茶類結構,提高名優茶比例,提升市場競爭力。福建省茶樹種質資源豐富、無性系茶樹良種普及率高,各具特色的茶樹新品種在省內外示范、推廣和應用,為茶葉提質增產增效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茶樹新品種“春閨”制優率高,制烏龍茶具有獨特的茉莉香型,目前已推廣至福建、江西、湖北等茶區用于多個茶類生產,累計推廣應用近萬畝。福建省福安市借助優質茶樹品種和育苗基地等優勢,持續進行產品品質升級,創新研發出花果香坦洋工夫紅茶。浙江省安吉縣做大做強安吉白茶特色產業,推廣“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訂單農業模式,開發精深加工產品,積極推進種植園區向產業綜合園區轉變,已形成一條產值超30億元的農業全產業鏈。
助農增收作用凸顯
茶產業在拉動當地經濟增長、助農增收等方面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劉仲華(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農業大學教授):茶產業是我國最具特色的富民產業之一,有力促進了茶農增收。無論當前還是未來,茶產業都是我國茶葉主產區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
茶葉是茶農增收致富的“金葉子”。在茶葉主產區,不少農民通過種茶賣茶致富,特別是在脫貧攻堅階段,我國大別山區、武陵山區、烏蒙山區、滇西邊境山區、秦巴山區等國家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依靠發展茶產業實現了脫貧。國家茶葉產業技術體系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國家級貧困縣中約有30%為茶葉主產縣,貧困地區茶農戶70%的家庭收入來自茶產業,茶產業帶動貧困人口增收。地處武陵山區的湖南省湘西州古丈縣,擁有茶園面積約20萬畝。該縣近70%的農業人口從事茶產業、80%的農業收入來自茶產業、90%的村寨種植茶葉,曾經的國家級貧困縣因茶脫貧、因茶致富。革命老區河南省桐柏縣通過發展茶產業有效帶動1700余戶脫貧戶、監測戶增收。國家茶葉產業技術體系經濟研究室對2023年我國春茶價格調查數據顯示,茶產業表現出較強發展韌性,全國鮮葉平均收購價同比提高5.6%,帶動茶農增收效果明顯,其中,江西、湖北、湖南、安徽、廣西、重慶、云南鮮葉平均收購價同比提高10%左右,河南提高17.5%。
茶產業是促進農民就業的“金飯碗”。茶產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產業鏈條長,種植、加工、流通三大環節均需大量用工,在促進茶區農民就業方面作用突出。發展茶產業不僅有助于茶農增收,還能吸納大量產區農民特別是老齡人口就業,同時也為加工流通等從業人員帶來增收機會。例如,貴州省石阡縣著力將茶產業打造成為鞏固脫貧成果的主導產業、推進鄉村振興的特色產業,受益群眾32.5萬人以上;福建省福鼎市通過發展白茶產業,有效帶動全市約38萬涉茶人口就業增收;湖南安化有30多萬人、廣西昭平有約13萬人從事茶產業,均從茶產業發展中受益。
茶產業是推動產區三產融合發展的“金鑰匙”。當前我國農業進入融合發展階段。由于茶產業文化底蘊深厚,兼具綠色生態特點,成為茶區三產融合、綠色發展的突破口。茶文化與地方特色產業結合可以塑造獨特的鄉村優勢,促進融合發展。在傳統茶葉大省浙江,以茶為載體,2022年全省茶休閑、茶旅游、茶養生等涉茶第三產業產值約150億元。福建、云南、湖南、貴州、四川等地的茶文旅發展態勢良好。“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成功入選世界非遺名錄,也為開發茶文旅產業提供了廣闊空間。茶產業還具有一定的生態功能,茶是多年生經濟作物,成年茶園可促進國土資源保護、防止水土流失、優化生活環境、凈化空氣質量。
茶葉是產地對外交流發展的“金名片”。茶葉是重要的土特產,由于與原產地的天然聯系,茶葉或茶品牌成為主產區的“金名片”,甚至成為產區代名詞。我國很多茶區因產茶而聞名,如西湖龍井、黃山毛峰、信陽毛尖、安化黑茶、云南普洱、武夷大紅袍、祁門紅茶、六安瓜片、安溪鐵觀音等,都與產地共生共榮。各地以茶為媒,通過茶提高區域知名度,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例如,福建省安溪縣從貧困縣躍升為全國經濟發展百強縣,浙江省湖州的三個主產茶縣德清縣、長興縣、安吉縣在2021年全國縣域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中分別排第11、14和25位。
茶產業對促進產區經濟發展和帶動農民增收發揮著重要作用,在進一步促進鄉村振興的進程中仍有巨大潛力。未來更好發揮茶產業作用,需從以下幾方面發力。
一是加大產銷對接平臺建設,充分發揮政府和社會力量開展產銷對接服務,鼓勵物流企業積極參與茶葉銷售與流通,扶持建設公益性產銷對接大數據平臺。二是加快產區傳統茶葉批發市場的功能轉型,促使其功能從單一產品集散向綜合性服務拓展,由單純的場地提供者轉變為服務功能供給方。同時,加快批發流通環節的數字化功能提升,提高交易效率,節約交易費用。三是鼓勵企業開展全渠道營銷。鼓勵營銷力量強的茶葉龍頭企業對銷售渠道改造升級,按照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思路,支持發展電商、直播帶貨等。四是確保實現小茶農與大市場的有效銜接,讓茶農分享產業發展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