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穩定生豬產能的措施,促進保供穩價增強豬肉安全供應保障能力。會議指出,通過多措并舉穩定生豬生產,目前生豬產能已恢復到正常年份水平。針對當前供需變化,要遵循經濟規律,更多用市場化方式緩解“豬周期”波動,確保生豬供應和價格穩定。
7月29日,農業農村部監測顯示,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豬肉平均價格為21.96元/公斤,比前一天上升1.2%。業內普遍反映,這是豬價在探底之后開始回暖的信號,有機構稱,“新一輪的豬周期開始了”。
自2018年8月份第一例非洲豬瘟病例在我國遼寧出現,自此以疫情為主線,我國生豬產能以及豬肉價格經歷“巨變”——疫情暴發帶來的主/被動性拋售,導致生豬存欄量急劇減少,豬肉價格暴漲。
7月20日,在農業農村部舉行的2021年上半年農業農村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二級巡視員辛國昌表示,從今年2月份開始,生豬價格連續5個月下降。截至6月末,全國集貿市場豬肉的零售價格是24.6元/公斤,比2020年2月份的歷史最高價59.64元/公斤降了一半還多,同時養殖場戶也陷入了虧損。
蔓延的疫情
2018年8月3日,遼寧沈陽確診我國首例非洲豬瘟病例,這對于一個豬肉生產和消費量均占全球50%以上的國家來說,非洲豬瘟對中國的養豬行業和“肉籃子”造成了巨大影響。
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非洲豬瘟在北方集中暴發,2019年二季度開始向南方蔓延。截至2019年7月31日,全國31個省份均有城市發生了非洲豬瘟,共150起疫情,累計撲殺生豬116萬頭。
受非洲豬瘟影響,根據數據,2019年1月起,我國生豬、能繁母豬存欄量快速下降,且降幅逐月加大。生豬價格從地區分化演變到全國普漲,至2019年10月底,全國生豬均價逼近40元/公斤關口。
記者從一些養殖戶了解到,在2018年至2019年,大量的豬因非洲豬瘟被撲殺,但撲殺的數量與總量比只是少數,對豬場存欄數量構成重大影響的,還有養豬戶對感染非洲豬瘟后虧本的恐懼。尤其是個體養殖戶,很難承擔得起這種風險。因此,養殖戶不敢提升產能,出欄急劇減少,中小養殖戶的置換和退出也導致了豬價攀升。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9年全國豬肉產量4255萬噸,下降21.3%。從生豬存欄和出欄的情況來看,也出現了明顯的下跌。2019年,生豬存欄31041萬頭,同比下跌27.5%;生豬出欄54419萬頭,同比下跌21.6%。如此之大的缺口,自然導致了豬肉價格上漲。
疫情防控和政策扶持
非洲豬瘟首次傳入我國后,疫情迅速發展。國務院辦公廳隨后印發了關于做好非洲豬瘟等動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通知。
消滅傳染源和切斷傳播途徑,是防控非洲豬瘟的關鍵手段。通知提出的防控措施可歸納為“滅、查、限、禁”。
滅,即快速消滅疫源。一旦發現疫情,迅速抓好封鎖、撲殺、消毒、無害化處理等工作;查,即針對生豬交易市場、屠宰場、無害化處理廠、北部邊境省份等重點區域和關鍵環節全面加強排查監測;限,即限制生豬移動。要求各地切實加強生豬調運監管,同時從嚴從重處罰違法調運行為。禁,即禁止使用未經高溫處理的餐廚剩余物飼喂生豬。
為落實通知要求,農業農村部印發了關于切實加強生豬及其產品調運監管工作的通知,明確了發生疫情省份生豬及其產品調運要求,嚴格查處非法生豬運輸,限制生豬的大范圍流動。由于中國的豬更多的是跨省運輸,此舉大幅度降低了非洲豬瘟的危害。
同時,為確保老百姓“肉籃子”豬肉供應,從中央到省、再到市都密集出臺了強有力的政策措施,以加快恢復生豬生產,進一步提高存欄、補欄量,保障市場供應,防止生豬生產和價格大起大落。
自2019年底,政府對養豬業進行了大力度的扶持。農業農村部會同國家發改委等七個部門出臺了17條政策措施支持生豬生產發展。包括對生豬生產發展、動物疫病防控和流通基礎設施建設進行補貼、豬場流動資金貸款貼息時間延長、增加能繁母豬保險保額、對整車合法運輸種豬及冷凍豬肉的車輛,免收車輛通行費等多種措施。
在政策利好和市場行情的雙重帶動下,養殖場補欄的積極性開始恢復,向好的因素增多。
除了“正邦、牧原、溫氏”生豬行業三巨頭以外,阿里、京東、網易等多家互聯網企業也涌入了生豬養殖業,生豬存欄量持續提升。
新冠疫情下的“豬周期”
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到的“豬周期”,是指“價高傷民,價賤傷農”的周期性豬肉價格變化怪圈。豬肉價格高刺激農民積極性造成供給增加,供給增加造成肉價下跌,肉價下跌到很低打擊了農民積極性造成供給短缺,供給短缺又使得肉價上漲,周而復始,這就形成了所謂的“豬周期”。
“這十幾年來,豬給我們上了一堂市場經濟課。”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原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兼新聞發言人姚景源表示,經濟學有一個原理叫蛛網理論,凡是有一定生產周期的農產品,比如說豬肉,會受蛛網理論的約束,通俗地講,“即本期產量決定本期價格,本期價格決定下期產量。所以這十幾年我國豬肉的價格一直是上上下下的。”
這種周期性大幅波動,使豬農叫苦不迭,“賺一年、賠一年”,“價高傷民、價賤傷農”。
2018年5月,市場定義為新一輪豬周期的起點,在非洲豬瘟背景之下,豬價在2019年10月見到周期高點,從生產周期來看,產能已經由減轉增發生量的變化,價格進入下行階段。但受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豬價高位區間被拉長。
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2019年10月能繁母豬存欄實現2018年4月后環比首次增長,隨后持續環比恢復。2019年12月27日,全國豬肉批發市場均價42.89元/公斤,比11月1日價格高峰52.40元/公斤下降18.15%。
受隨之而來的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豬肉價格沒有出現調頭往下的趨勢,至2020年2月份,全國集貿市場零售價格站到了59.64元的歷史“高位”。當月CPI同比漲幅5.2%,推動CPI上漲的主要是豬肉價格,同比漲幅達到了135.2%。
為緩解市場豬源供應緊張的局面,增加市場豬肉供應,2019年9月以來國家持續向市場投放儲備肉,保供政策對豬價上方形成壓力。2020年全年投放中央儲備凍豬肉38批,累計投放量為67萬噸,這一數量相對于全年豬肉產量來說,影響相對有限,但短期能起到調節市場的功能。
跌破成本價
2020年生豬養殖利潤處于歷史高位,中間雖有反復,但至年底有統計數據顯示自繁自養利潤仍有2117.79元/頭,外購仔豬利潤558.71元/頭。
利潤驅使下,市場補欄熱情積極。
本輪擴/復產雖仍是大廠先行,散養戶角色亦不可小覷。據農業農村部統計,2020年全國規模豬場比年初增加1.6萬家,散養戶比年初增加228萬戶。
同時,在與非洲豬瘟纏斗了近兩年后,農業農村部于2020年5月宣布,非洲豬瘟病毒已經在中國定殖并形成較大污染面,其防控進入常態化階段。
伴隨著豬肉產量快速增長,生豬產能持續釋放。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生豬生產逐步恢復。2020年三季度末,生豬存欄37039萬頭,同比增長20.7%;其中,能繁母豬存欄3822萬頭,增長28.0%。
2020年10月,豬肉價格開始明顯調頭往下。北京新發地統計部門負責人劉通介紹,去年10月初,白條豬批發平均價走勢圖與2019年同期的走勢出現十字交叉、價格也由同比大幅上漲轉變為明顯下降,“這是毛豬產能明顯恢復的重要標志。”
農業農村部監測數據顯示,從今年2月份開始,生豬價格連續5個月下降,6月末,全國集貿市場豬肉零售價格是一公斤24.6元。這個價格比去年2月份的歷史最高價59.64元降了一半還多,養殖場戶也陷入了虧損。
北京新發地董事長張玉璽說,北京市6月15日豬肉批發價格曾經下降到16.5元每公斤,同比下降了50.2%,“已經達到農民養豬成本的臨界點。”
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二級巡視員辛國昌表示,對普通市民來講,大家可能感受到豬肉價格便宜了,但隨之帶來的問題是養殖利潤不斷下降,養殖場戶陷入虧損。這種局面如果持續下去,既不利于產業長期穩定發展,也不利于豬肉長期的穩產保供。
由于豬糧比價在今年6月進入過度下跌一級預警區間,國家發改委連續兩次發布預警,啟動三批臨時收儲“托市”。同時,積極指導各地做好收儲工作,形成“托市”合力,穩定市場預期。農業農村部也提醒養豬場戶避免投機性壓欄和恐慌性出欄,加快淘汰低產母豬。
在各方密切配合下,生豬價格過度下跌勢頭得到初步遏制。7月28日最新統計,豬價穩中上漲,華東地區全部持平;華中、華南、華北地區除江西、湖北、湖南上漲以外,其他地區全部持平;東北、西北、西南地區除黑龍江、吉林、遼寧、甘肅持平以外,其他地區全部上漲。
建立調控機制
7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穩定生豬產能的措施包括三條,首先是穩定財政、金融、用地等長效性支持政策。穩定規模豬場存量。幫扶中小養殖場(戶)提升養殖水平。其次,要建立生豬生產逆周期調控機制,當能繁母豬存欄量月度同比減少10%以上或生豬養殖連續嚴重虧損3個月時,各地可對規模養殖場(戶)給予一次性臨時救助。第三是要抓好疫病防控,加強豬肉儲備應急調節。
姚景源表示,豬價周期性波動不斷,當中有多個深層次問題亟待解決。包括完善補貼政策、提高預警信息,加快生豬的產供銷一體化建設。有數據顯示,中國的生豬散養比例占到了80%,規模養殖僅占20%。“相對來說,目前規模化養殖還是有所盈利,散養確實是已經快要跌破成本。”散養豬戶的組織化程度較低,造成中國生豬生產、加工與銷售的脫節,供需失衡就會導致游資的介入,從而加劇市場的波動。
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朱增勇曾就此分析稱:“全球主要豬肉市場均存在明顯的周期性波動,例如美國和歐盟。并且隨著規模化水平的提高,周期呈現延長趨勢。提高生產穩定性是減緩豬價周期性劇烈波動的最有效的措施。”
朱增勇在一次報告中說:“2020年全國年出欄50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場(戶)僅有18萬戶,全國仍有2000多萬戶小型養殖戶,生豬自繁自養仍然占據80%,中國未來依然適合適度規模豬場。”
辛國昌也表示,必須要提醒廣大養豬場戶的是,高利潤階段已經結束了,不要再賭市場,要多關注農業農村部門的官方預警信息,要加快淘汰低產母豬,做好節本增效的各項工作。“不要聽信市場上的一些小道消息,不要盲目壓欄,要有序出欄,不要以投機心態來安排生產,要做好長期的節本增效工作。”
新京報記者陳琳 實習生 王垚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