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等共同主辦的“農業風險與食物安全國際學術研討會”近日在京舉行。本次大會旨在加強農業風險管理及食物安全研究領域的國際交流,展示國內外該領域最新研究成果,推動該研究領域的國際合作和科技創新。
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主任萬寶瑞在致辭中說,農業風險始終伴隨著食物安全問題,并不斷出現新情況,呈現新趨勢。近年來,我國農業與食物安全領域出現了一些新的重大問題,突出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一是自然因素導致食物穩定供給壓力增大。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極端天氣異常發生,我國農業氣象災害和病蟲害呈多發、頻發、重發態勢,成災率不斷上升,災害損失逐年增加。2007年因氣象災害糧食損失達1079億斤。
二是食物質量安全風險凸顯。經過多年努力,雖然我國主要食物品種合格率達到95%以上,但與居民消費需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個別地區農產品不合格的比重較大甚至出現反彈現象。此外,農獸藥、重金屬及有毒微生物超標,導致食物中毒事件時有發生,也常常因質量問題引發一些貿易爭端。
三是食物生產、消費、營養不協調而導致市場問題突出。長期以來,我國食物生產、消費、營養由不同部門管理,三者間不協調現象比較突出。糧食、畜產品、果蔬等主要食物供需不平衡、區域不平衡問題經常發生,導致市場波動頻繁;主要食物品種生產不能完全滿足市場多品種、個性化需求,短缺與過剩并存;食物生產與居民營養需求相脫節,與居民膳食指南不協調,主要食物生產量與居民消費量背離,既造成了大量農業資源的浪費,又使營養性慢性疾病快速上升。
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翟虎渠說,如何有效防御和規避農業風險,保障農業與食物安全,不僅僅是政府部門管理決策的重點,同時也是農業科技研究的熱點與難點。發展高科技農業是有效防范農業風險的重要途徑;應加強共性技術與關鍵技術的攻關,以適應新時期農業與食物安全發展方式轉變的需要。特別要加強食物有效供給的技術瓶頸研究,加強食物質量安全風險評估與預警研究等,突破一批重大科學問題、創新一批關鍵技術,大幅提升我國農業科技的自主創新能力和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潘鋒)
分享到
[科學時報]農業風險始終伴隨食物安全問題
發布時間:2010-06-17
|來源: 《科學時報》2010年6月17日|作者:admin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