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9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華中農業大學主辦,沙灣市人民政府、新疆賽爾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新疆楚創高科種業有限公司、飛拓智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等單位承辦的優質棉花新品種華棉702與智慧栽培技術集成示范現場觀摩會在新疆沙灣市順利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張獻龍,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宋國立,沙灣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李英杰等出席會議。
此次會議通過“現場觀摩+工廠參觀+座談交流”形式,展示了華中農業大學培育的優質棉花新品種華棉702與中棉所研發的智慧栽培技術集成的新疆棉花種植新質生產力,為新疆棉花生產提供了智能化、綠色化、高效化的棉花栽培管理模式,以新質生產力助力新疆棉花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提升我國棉花產業國際競爭力注入新動能。
沙灣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李英杰表示,沙灣市是全國優質棉花生產縣市,棉花是當地重要支柱產業。今年,沙灣市引入張獻龍院士團隊培育的優質棉花新品種華棉 702和中棉所智慧栽培技術的集成應用,實現了棉花種植從傳統模式向無人化、智能化、精準化的跨越,大大提高了棉花的生產效率和品質,為棉花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中棉所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宋國立表示,新疆棉花生產正在向現代化精準管理、機械化和數字化、智能化生產轉變,中棉所將持續加強科技創新,讓政府滿意,讓農民增收,讓企業增效,著力為新疆棉花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智慧栽培技術研發負責人、中棉所棉花智慧栽培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李亞兵研究員以“棉花智慧栽培技術研究進展”為題,介紹了智慧農業技術的發展趨勢,以及中棉所自主研發的智慧栽培技術相關情況。據介紹,隨著勞動力短缺及人工成本的不斷上升,棉花生產對自動化和智能化的需求日益迫切。該團隊研發的智慧栽培技術和裝備均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全部實現國產化,價格僅為國外同類產品的1/10~1/3,使用成本也低于國內同類產品,是真正意義上的“農民用得起的智慧農業”。利用該項智慧栽培技術,可以實現對棉田環境數據的實時監測分析,并且該技術充分開展大數據挖掘利用,建立了棉花生長模型,為田間水肥管理提供了科學指導,做到了“對癥下藥”,通過自動化的手段實現水肥藥的精準化投放,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據統計,與傳統農業相比,該項智慧栽培技術平均每畝農田可減少灌溉用工80%,減少水肥藥成本10%~30%。
在棉花智慧栽培技術關鍵設備研發生產工廠,與會人員參觀了遠程采集控制器、智能采集傳感器、手自一體智能控制閥門、智慧云端管理系統等關鍵技術與裝備的研發生產過程。觀摩現場,利用中棉所智慧栽培技術進行管理的優質棉花新品種華棉702棉株健壯,棉桃累累,長勢喜人。中棉所智慧栽培技術通過智能化的監測手段、精準化的水肥一體控制技術,實現了對棉花生長全過程的精細化管理,極大地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減少人工投入,有效保障了棉花品質和產量。根據專家預測,該地塊籽棉產量有望突破545公斤/畝,超過當地平均畝產15%,預計每畝可增加經濟效益約400元。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張獻龍在講話中指出,其團隊培育的國審棉花新品種華棉702具有早熟、優質、高產、多抗等優點,適應性較廣,結鈴性強。中棉所自主研發的智慧栽培技術發展迅速,技術成熟,可以實現棉花水肥精準管控。他強調,棉花育種方向要聚焦高產、優質、抗逆和適合機采,棉花生產要注重節本增效,節水節肥,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同時,要注重農業與工程裝備、信息技術等多學科融合,提升傳統農業技術,發展新質生產力。(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楊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