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扎根黃土地,三代科學家常駐鄉村田野,研發旱作農業技術,保障糧食穩產豐產,并建起了一座中國農業科學院山西壽陽旱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發展研究所在山西壽陽縣發布壽陽站精神——“扎根旱地,集智攻關,治旱興農,服務人民”。
壽陽旱地農業。姜擁軍攝
壽陽站位于山西省壽陽縣宗艾村和景尚村,始建于1991年,以晉東豫西旱地農田生態系統為對象,長期開展旱地農業的定位觀測、科技攻關、技術集成、示范推廣等,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省部級成果獎30余項,2021年成為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發布活動上,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楊振海介紹,32年前,中國農科院環發所老一輩科學家積極響應國家科技攻關號召,牽頭在山西壽陽建起了我國北方旱作農業綜合試驗站。32年中,壽陽站三代科技工作者扎根旱地、薪火相傳,在旱地農田生態環境要素監測、作物耐旱節水機理、降水高效利用關鍵技術攻關和區域綜合發展模式創新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原創性重大成果,推動了我國旱作農業科學的發展,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
楊振海表示,此次發布壽陽站精神,就是要大力弘揚幾代農科人執著旱作農業創新、默默奉獻的無私品格,倡導科研人員學習他們志存高遠、腳踏實地,深耕科技、知農愛農的家國情懷。
沒有灌溉條件、依靠自然降雨進行的農業生產就是旱作農業。中國農科院副院長梅旭榮介紹,“在全球,旱地占全部耕地的81%,貢獻了60%的糧食,在中國,旱地占50.3%,貢獻了46%的糧食。因此,旱地是糧食安全穩壓器,推進旱地農業技術的進步,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礎。”
當前,旱農仍有廣大的空間亟待探索,梅旭榮說:“壽陽站精神中的扎根旱地,源于旱農人科技報國的初心使命;集智攻關,源于旱農人勇攀高峰的責任擔當;治旱興農,源于旱農人旱地生金的不懈追求;服務人民,源于旱農人知農愛農的深厚情懷。作為旱農人,未來仍將不斷發揚和傳承壽陽站精神,為我國農業現代化、鄉村振興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