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小麥播種用上新農機
近日,在江蘇省秋收秋種暨秋糧機收減損工作推進會上,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以下簡稱“南京農機化所”)綠色耕作與土下果實收獲機械化創新團隊研發的成果“全秸硬茬地潔區播種技術設備”參加了現場演示。
“通常情況下,水稻收獲后,秸稈全部散落在田間的待播農田(這樣的田地稱為全秸硬茬地),在這種工況下播種,不僅秸稈容易纏繞機器無法順暢作業,而且種子著床、覆土等播種質量也無法保證。”該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胡志超介紹,如何在全秸硬茬地上進行高質量的機械化播種,是我國推進糧食作物全程全面機械化生產中亟待破解的重點。特別是由于稻麥輪作茬口緊、雨水多、土質黏重、秸稈量大,實現小麥高質順暢播種,是長江流域稻麥輪作區實現高產高效亟待破解的“卡脖子”難題。
胡志超說,“全秸硬茬地潔區播種技術設備”是一臺多功能播種設備,一臺設備一次下田即可完成粉碎秸稈、施肥、播種、覆蓋秸稈等多種作業。機具作業時首先粉碎秸稈,并通過將粉碎后的秸稈整體接續空間移位,不斷為播種施肥作業形成無秸稈障礙的潔凈區域,從而實現高質順暢播種。同時,不斷將粉碎的秸稈均勻覆蓋于播后地面上,相當于給播后地面蓋上了一層薄薄“被子”,既能保溫保墑,又能封閉雜草。粉碎后的秸稈覆蓋還田,又避免了入土還田腐化耗氮、消耗氮肥的問題,有利于作物生長。
“該創新技術真正實現了農機與農藝的有效融合,可有效保障小麥的生長和增產。”胡志超告訴記者,潔區(無秸稈障礙的接續潔凈播種區域)播種設備同時也為谷物機械化收獲“減負降損”提供有力支撐。多年來,為破解秸稈還田機械化播種難問題,在谷物聯合收獲機上額外增設了秸稈粉碎、拋撒等裝置,并強制要求低留茬收割(留茬不超過15cm),不僅影響了收獲機脫粒、清選等主體功能的有效發揮,也造成收獲損失率偏高。不過,“全秸硬茬地潔區播種系列技術設備”適用于高留茬、整稈直立、整稈放倒等各種前茬秸稈不做任何處理的復雜工況,為實現谷物高質高效聯合收獲提供有力支撐。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