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是我國第一大油料作物,在我國食用油供給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正在召開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員鄧乾春就我國油脂產業的安全保障問題提出建議。他表示,長江流域是我國油菜生產主要區域,也是世界最大的油菜集中產業帶,多用冬閑田種植,不與水稻爭地,實行稻油連作還有養地功能,可以促進糧油兼豐。
他在調研中發現,目前油菜籽種植比較效益低,菜籽油價格波動大,與國際油價深度捆綁,油脂企業加工菜籽油的利潤低、經營風險大,帶農惠農作用難以發揮。“長江流域冬油菜產區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占到我國油菜生產的85%以上,穩定長江流域油菜產能,對于提升我國食用油自給率、增加話語權,保障國內食用油供給安全具有重要意義。”鄧乾春表示。
針對這些問題,鄧乾春提出了三條具體建議:
一是加大油菜籽生產補貼。針對油菜籽種植比較效益低、農民種植積極性不高的問題,建議由國家出臺相應種植補貼政策,對油菜生產農戶進行直接補貼,健全農民種植油料的收益保障機制,增加農民種植收入,提高農民油菜生產的積極性。
二是支持油菜籽產地加工。建議國家每年安排專項資金,對油菜籽收購和就地加工進行補貼,并在油脂儲備中確保一定比例菜籽油儲備;大力發展油菜籽產地加工,并將油菜籽產地干燥、高品質菜籽油產地加工等成套裝備納入全國農機補貼范圍。支持菜籽餅粕蛋白食品化加工利用,提升產業效益。
三是堅持藏油于技,藏油于地。大力推廣油菜綠色增產模式,突出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建議國家加大研發投入,進一步提高油菜品種適機性和機械裝備性能,對油菜機械化生產作業進行補貼,鼓勵種植大戶進行機械化生產。進一步完善耕地輪作休耕制度,引導農民充分利用冬閑田種植油菜,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對自然條件差的崗地、撂荒地進行改造,擴大油菜種植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