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2024年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試點任務推進會暨技術培訓活動在河南省鄭州市召開。河南省近百位技術專家參加活動。此次活動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原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原中心)與河南省農業農村廳科技教育處聯合舉辦。
觀摩現場的玉米試驗田。中國農科院中原中心供圖
河南省是我國農業大省和糧食主產區,是我國小麥玉米一年兩熟、周年輪作的重要產區。各級推廣體系發揮了重要的支撐功能,但仍存在新技術選取不精準、推廣應用不及時等問題。迫切需要建立一種新型農業技術推廣模式,以精準高效推廣應用新技術。
中原中心試點任務負責人謝瑞芝介紹,我國黃淮海夏玉米區存在著種植密度偏低、生產管理粗放、水肥利用率低和玉米生產逆境頻發等問題。為解決上述問題,他們開發了“黃淮海夏玉米密植滴灌抗逆穩產技術”,以密植高質量群體構建和水肥精準調控為核心,集成多項關鍵技術,顯著提升田間綜合管理水平,構建抗倒、防衰、抗逆、高整齊度的高質量密植群體,實現“保苗齊、促株健、提穗數、增粒重”全程調控,為玉米大面積均衡增產構建了全鏈條、多環節、綜合性的整體技術解決方案。
該技術增密增產效果顯著,可使玉米種植密度提升至5000~6000株/畝,單產提升顯著,肥料利用效率可從40%提高到60%,勞動力成本節約25~30元/畝,有效助推耐密性玉米品種的選育和應用。
此外,中原中心還開發了“玉米病蟲害全程綠色防控技術”“小麥病蟲草害綜合防控技術”等綠色高產技術。
據介紹,中原研究中心統籌中國農業科學院的科技資源,與地方政府農技推廣部門結合,協調省、市、地、縣產學研各方推廣資源,通過技術落地、人才培養、產業帶動,持續提升農技推廣體系服務能力水平。
該中心在舞陽縣、濮陽縣、永城市等河南省24個縣(市、區)開展河南小麥—玉米周年大面積單產提升工作。他們科學評估應用綜合效果,及時總結取得的經驗和成效;通過圖片、視頻、文字材料等多種形式,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對工作進行廣泛宣傳;完善工作機制,構建一套可復制、可推廣,技術來源精準高效、團隊組建全產業鏈融合、推廣轉化渠道暢通、核心基地起到輻射帶動作用的“院地協同,三位一體”新推廣模式。
中國農業科學院成果轉化局科技推廣處處長張銀定認為,該模式有望推進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融合,擴大主糧作物生產過程中關鍵技術覆蓋面,實現主糧作物的高質高效生產與大面積單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