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糧食產量必須在2050年翻倍才能夠滿足當今的人口增長需求。”“發展中國家需要在飲食中大幅度增加含有優質蛋白質的食物,才能達到發達國家水平。”“畜牧業生產需要解決動物福利與消費者對食物安全、經濟和營養價值的需求等問題。”
5月6日,第五屆“奶牛營養與牛奶質量”國際研討會在北京舉行,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動物科學系助理教授Benjamin Renquist在列舉了上述論斷后指出,“奶業養殖的未來將面臨嚴峻的挑戰。”
隨著國內外500多名奶業專家、科研人員、生產一線人員等齊聚一堂,共商奶業發展大計,一場以“優質乳科技創新與合作”為主題的奶業科技盛宴拉開了序幕。
產品優秀 產業低迷
奶業是現代農業和食品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關系民生保障和國民體質的重要產業。
距離2008年嬰幼兒配方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已經9年了,我國奶業的經營管理、技術研究、生產企業等經過臥薪嘗膽,其整體狀況發生了質的飛躍,實現了浴火重生。
2016年國家食品安全監督抽檢,奶制品中合格產品3303批次,不合格產品15批次,合格比例為99.5%,不合格比例為0.5%,遠低于我國整體食品不合格比例3.2%。
“從2009年到2017年,‘奶牛營養與牛奶質量’國際研討會已舉行5屆,陪伴著中國奶業的發展,我們走過的路程充滿了收獲。”奶業創新團隊首席專家王加啟研究員表示。
現在,中國的牛奶產量是世界第三,并還在快速增長中。中國在奶業方面的進步與突破也得到了美國奶業科學學會前主席Susan Duncan的贊賞。
美國奶業科學學會主辦的《奶業科學》雜志是動物科學界里面最著名的學術期刊之一。“中國最近在世界上發表的論文有明顯增長,在《奶業科學》上發表了很多文章,并逐年上升,許多科研成果非常不錯。”Susan Duncan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不過,與會專家也指出,面對當前奶業發展形勢,中國奶業站在了新的起點,也將面臨許多新的挑戰。與奶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奶牛單產水平、資源利用效率、勞動生產率和科技貢獻率仍有一定差距。我國奶業仍舊面臨著品質低、成本高、進口奶沖擊大的嚴峻局面。
例如,我國生成1噸奶粉需要8.5~9噸原料乳,而奶業發達的新西蘭僅需要7噸左右,核算下來,中國每噸奶粉的成本超出新西蘭每噸奶粉近萬元人民幣。
因此,加大奶牛營養基礎研究、有效提高我國牛奶質量安全、成功構建我國奶業核心競爭力,成為廣大奶業科研工作者的科研重中之重。
提高牛奶質量的“制勝法寶”
當前,國際奶業科技成果日新月異,為正處于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時期的中國奶業提供了很多可資借鑒的經驗,如發達國家在奶牛營養調控、良種繁育、科學飼養、牛奶質量安全等方面的技術和經驗。
在牛奶產量世界分布圖上,美國的奶牛數量僅占4%,但是牛奶產量非常高,占30%左右;而中國和印度的奶牛數量雖然很多,牛奶產量卻遠遠低于美國。
談及其中緣由,Duncan指出,最大的問題是生產效率,“制勝法寶”則是對于奶牛的前期科學管理。
“從農場到餐桌有很多環節,如何提高效率、減少不必要的環節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比如前期應該保證奶牛自身營養好、水源干凈,奶牛少生病,產的奶蛋白質含量才會高,而不是后期在加工上‘想法子’。”Duncan說。
Duncan強調,“如果前期生產和運輸上做到盡善盡美,就可以大大提高效率,保證質量。”
這樣的思想可以說是奶業發達國家的共識。
來自荷蘭烏德勒支大學的Johanna Fink-Gremmels教授關注的就是飼料的質量問題,她認為這極大影響了奶牛健康和生產能力。“飼料的采購和保存是牛奶安全的主要決定因素。”土壤和水中的重金屬、二噁英等環境污染物會進入飼料,儲存不當還會增加飼料中霉菌毒素的含量,這些都會對牛奶產量產生負面影響,危害公眾健康。
通過大量的數據分析和分子水平的研究,Johanna認為,盡管飼料污染物和環境污染物,如土壤、水、風媒物等是不可控和不可避免的,但對其進行風險識別有助于預測飼料的污染物暴露率、進行作物管理、選擇適合的收割方式,以及風險規避策略;而對于那些可避免的因素,應當謹慎使用獸醫醫藥產品、抗生素、非甾體抗炎藥、抗寄生蟲藥等。
以國際合作為突破口
在奶業科技領域,中國國際科技合作不斷深化、統籌協調機制不斷加強、國際科技合作經費大幅增加,建立了一批創新技術平臺和國際聯合研究中心與合作基地。
其中,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以下簡稱牧醫所)為依托單位,聯合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奶業優勢科研機構共同成立的“奶業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加速推動了奶業健康持續發展和產業升級。
“目前,我們與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十幾個國家開展了廣泛深入的交流和切實緊密的合作,以進一步提升我國奶業自主創新能力。”牧醫所所長秦玉昌表示。
而“本次會議是對國際奶業科技交流與合作平臺的鞏固與擴大,必將有利于中國乃至世界奶業的持續健康發展。”秦玉昌在研討會上如是說。
現在,研討會已經成為分享國際奶業科技前沿進展,探討奶業領域新技術、新成果,推動中外奶業科技合作與發展的重要國際交流平臺。
中國奶業協會秘書長劉亞清表示,通過互相學習借鑒,才能著力破解制約奶業發展的技術難題,推動中國奶業綜合生產能力、質量安全水平、產業競爭力、可持續發展能力邁上新臺階。
去年,牧醫所又牽頭成立“國家奶業科技創新聯盟”,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養殖企業和乳品企業共75家單位組成,以“實施優質乳工程”為核心,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發揮了引領奶業發展方向的作用。
王加啟告訴記者,“做強做優”是我國奶業的發展方向,滿意、放心、高品質是奶業的發展目標,而實施“優質乳工程”就是實現我國奶業“做強做優”的有效保障。未來將進一步深化國際合作與交流,推進實施“優質乳工程”,為中國乃至全球奶業持續健康發展做出貢獻。
“希望科研人員再接再厲,繼續緊緊圍繞奶業發展大局,開展科學研究,同時要不斷加強國際交流,建立穩定、高效、持續的國際合作關系,在奶業科研領域取得更大的成績。”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李金祥說。
分享到
[中國科學報]一場奶業科技的盛宴
發布時間:2017-05-11
|來源: 《中國科學報》2017年05月10日 |作者:張晴丹 李晨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