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近日召開的國家馬鈴薯主食產業化成果展示暨科技創新聯盟成立大會上獲悉,國家馬鈴薯主食化科技創新聯盟正式成立。聯盟將通過科研單位和企業的深度合作,構建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全鏈條、網絡化、開放式的協同創新模式。要圍繞產業需求、消費者需求構建協同創新平臺,開展大聯合、大協作,加快科技成果的創造、轉化及產業化,提升馬鈴薯主食產業化過程中市場主體能力。
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張合成介紹,馬鈴薯種植廣泛、菜糧兼用、營養豐富,是歐美國家西餐里與面包并列的主食。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與產量均居世界首位。“讓營養健康的馬鈴薯成為我國居民的主食”,是改善我國國民膳食營養、提高國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對優化農業結構、緩解資源環境壓力、保障糧食安全、實現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2013年7月,農業農村部黨組著眼于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安排中國農科院開展馬鈴薯主食化可行性預研。2015年1月,我國馬鈴薯主食化戰略正式啟動,并設立“馬鈴薯主糧化關鍵技術體系研究與示范” 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開展聯合攻關。根據產業發展需求,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在兩個機構基礎上牽頭改組成立“國家馬鈴薯主食產業化科技創新聯盟”。
五年來,通過協同創新,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一是創設品種選育的三級評價體系,篩選出30個加工適宜品種,新育成專用品種1個、品系3個;二是攻克技術瓶頸研制出三大類60余種300多款主食產品,開發出薯泥、薯漿、鮮薯等加工原料,確定主食配方、烹飪方法和加工工藝;三是首次提出2.5:1的營養當量系數,科學論證了馬鈴薯主食產品對血壓、血糖、血脂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四是年均建設試驗示范基地20個以上,核心面積累計達2萬畝以上。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余欣榮在會上表示,要充分發揮馬鈴薯主食產業化科技創新聯盟的作用,引導科研單位與企業合作,開展聯合攻關,以科技創新帶動馬鈴薯主食開發,將馬鈴薯粉配粉占比再提高5-10個百分點,進一步提升營養水平。加大便捷食品、特色食品、功能食品的研發推廣力度,滿足不同人群的消費需求。加快研發新工藝。在改進全粉生產工藝的同時,探索薯漿、薯汁等新的原料方式,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產品品質,力爭在風味、色澤、營養、保鮮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同時,加快研發新設備,提升自動化、智能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