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農業領域高被引論文數量和發明專利申請量都穩居全球第一,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由2012年的54.5%提高到2021年的61.5%,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從2012年的57%提高到2021年的72%以上。”近日,在中國農業科學院2023年工作會議上,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吳孔明列出一組數據表示,我國農業科技整體實力已跨入世界第一方陣,科技已成為農業農村發展最重要的驅動力。
吳孔明在會議上談到,過去一年,中國農科院堅持“四個面向”,圍繞“國之大者”,創新機制“舉院抓大事”,謀劃建設“四中心一智庫”,統籌疫情防控與科技創新,高質量完成全年各項工作任務,為糧食生產實現“十九連豐”、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牢、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鄉村振興全面推進貢獻了強勁的農科力量。
2022年,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條件能力水平持續提升,重大平臺建設取得歷史性突破。牽頭建設水稻、蔬菜、作物基因資源等8個全國重點實驗室,參與建設畜禽生物育種等7個全國重點實驗室,數量占全國農業領域的40%。積極參與崖州灣國家實驗室建設,正式組建基因編輯創新利用重點實驗室。資金保障力度持續加大,有力保障科研條件建設需求。國家作物種質庫投入使用;北方水稻中心、海外農業中心、南繁表型設施基本建成,種業創新中心和農業基因組學中心加快建設;畜禽種質庫、深圳國際食品中心、作物基因編輯與表型鑒定中心、茶產業技術創新中心等穩步推進。成都中心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南繁院國際合作交流中心建設進展順利,西部中心昌吉、喀什、巴州基地以及農業生物安全中心西北分中心等項目加快推進。
吳孔明表示,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下一個階段,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為首要政治任務,以高質量全方位支撐農業強國建設為統領,以“抓改革、優布局、強統籌、提能力”為總體要求,一體部署推進全院科技、人才和教育工作,持續打造國家農業科技戰略力量,更好發揮農業科研國家隊的“領頭羊”作用。
吳孔明強調,2023年將加快推進六大領域科技創新,深入實施創新工程“躍升計劃”,圍繞重點領域,聚集優勢力量,開展集中攻關。
其中包括,將強化農業生物安全研究,系統開展外來物種入侵、植物病蟲草害、畜禽疫病、微生物耐藥性、生物技術環境安全等風險因素的監測預警、快速檢測、綜合防控和戰略研究。
強化種業創新攻關,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鑒定利用,挖掘重大價值基因,培育優異新品種,加強生物育種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應用,選育南方多熟制作物新品種,加快畜禽良種化和大動物品種國產化,加快實現重要種源自主可控。
強化耕地保護利用科技創新,在“護黑土、肥旱地、阻酸化、保水田、改鹽堿、強設施、挖潛力”上下功夫,突破關鍵技術,提供系統解決方案,打造示范樣板。
強化農機裝備補短板,聚焦糧食裝備智能化、棉油裝備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化、薄弱環節和區域生產裝備全面化,研發新型農業設施裝備,推進戈壁設施農業試點,構建適應國情農情的農機裝備體系。
強化農業綠色發展技術供給,圍繞農業資源高效利用、投入品科學使用、產地環境清潔等,研發推廣綠色低碳種養技術和產品。
強化鄉村發展科技支撐,研發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技術,研究數字鄉村治理和鄉村科學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