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在回答本報記者有關“地下水長期超采是單純需求導向的結果;此課題如何平衡需求與水資源的關系”時表示,單純需求導向導致掠奪式、粗放式用水,這種“爺爺喝孫子水”的發展方式是不可持續的。他強調,此課題不是要讓農產品生產停下來,不是不再滿足需求,而是要讓需求與水資源相匹配,實現生產、生活、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對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有深厚研究的陳萌山積累了大量華北地下水研究相關資料,但他發現,其中很多工作是重復的,缺乏系統性解決方案,缺乏區域化解決方案,更缺乏技術與政策配套的解決方案。此課題就是要“舉全國農業科研之力”,打破部門、學科、單位界限,協同高效解決這一重大科學問題。
課題首席、中國農科院環發所研究員王慶鎖介紹,此課題包括三大主要任務:一、如何利用有限的水資源生產出足夠的食物,即提高作物水分生產力,以效率的提高來替代規模的擴張,減少水資源供需矛盾。重點為主要作物水分生產力提升機制研究、農業高效灌溉節水技術集成、降水高效利用技術集成、信息節水與數字節水研究等。二、在生產措施方面,解決技術模式的可落地、可復制、可推廣問題。主要是研究區域農業高效用水整體解決方案及其示范,涉及農業生產結構優化、種植制度調整、替代作物方案;旱作冬小麥、玉米、棉花等降水高效利用技術模式;蔬菜和果樹控水控肥高效生產技術模式;小麥-玉米周年控水控肥高效生產技術模式等,并開展主導技術模式試驗示范。三,政策機制方面,為政府部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主要是不同區域水資源承載力評價和地下水保護政策與機制研究,確定不同區域水資源承載力閾值和適宜開發度,確定區域生產潛力、地下水壓采策略下的農業生產結構與種植制度優化方案,包括冬小麥壓縮規模、設施農業規模、果樹種植規模,提出地下水保護的政策措施、補償機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