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加入了聯盟,我們農科院就不再購買外文數據庫了。”黑龍江農科院農業信息研究所原所長畢洪文告訴《中國科學報》,利用農業大數據與信息服務聯盟(以下簡稱農業信息聯盟)提供的一小時文獻快傳服務就能滿足該院科研人員的查詢需求。
隨著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對科技創新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研人員對外文文獻的需求快速增長。
農業信息聯盟理事長、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所長周清波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說,近年來,聯盟通過建立農業科技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實現農業科技文獻信息資源開發利用與服務全國“一盤棋”;通過建立科技創新協同攻關機制,實現農業信息科技創新研究資源和力量全國“協力與協作”。
共享不暢:影響科技創新效率
“我國農業科研系統存在兩大問題。”周清波告訴記者,一是全國農業文獻信息資源建設不平衡,各省市之間差距明顯。受農業科研單位資源建設經費限制,農業科技文獻信息資源建設遠遠無法滿足科研人員科技創新工作的需要,特別是外文電子資源文獻保障率普遍較低。
二是全國農業文獻信息資源建設缺乏頂層設計,各自為戰,低水平重復建設導致資源浪費與缺乏現象并存,電子資源建設學科差距巨大,科研人員缺乏快速、有效地獲取相關文獻特別是外文文獻的渠道,嚴重影響科技創新效率。
為此,農業信息聯盟以提升基于農業大數據的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信息科技創新協同攻關服務水平和創新能力為目標,促進聯盟成員單位共同發展、共同進步。
近年來,聯盟農業科技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平臺資源類型廣,涵蓋國家農業圖書館、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NSTL)涉農中文期刊、外文期刊、會議論文、OA期刊、農技科普視頻以及特色農產品,資源總量達到6085.2萬條;資源更新快,外文期刊每半月更新,中文期刊每月更新。
在技術上,聯盟農業科技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平臺整合智能搜索、情景敏感、知識自動抽取與智能重構、多終端適配等技術,實現不受時空限制的即時獲取科技信息資源;應用基于ID-Mapping的多源用戶數據融合技術、用戶畫像關鍵技術,構建了數據監測大屏,實時監測平臺運行服務情況。平臺獲得發明專利1項,2022年1月入選北京市新技術新產品(服務)。
周清波說,在此基礎上,共享服務延伸進基層,服務主體由省級擴展延伸到地市級,及其他聯盟成員單位,包含122家地市級農業科研機構、漁業聯盟33家成員單位、4000多名科技人員,有效支撐了地市級農科院特別是西部地區文獻資源獲取需求。
聯盟還拓展了7種服務模式:機構知識庫協同建設、特色資源共建共享、聯合建設高端智庫服務團隊、分享情報服務產品、構建農業產業知識服務生態圈、共建中國農業期刊集成服務平臺以及共建農業農村信息速調平臺等,優化了共建共享機制。
其中,中國農業期刊集成服務平臺是響應構建國家科研論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臺的戰略部署,主動適應大數據時代科技期刊數字化、智庫化發展趨勢而建。目前累計簽約入駐期刊達100種,中國農科院主辦期刊入駐52種,全國省級農科院主辦期刊近90種,已簽約入駐近30種,三成以上省院(13家)期刊已入駐 。
實現信息資源開發利用與服務全國“一盤棋”
作為省級農科院研究員,畢洪文對信息共享問題深有感觸。“我們所作為全院信息服務支撐單位,經常接到其他兄弟所的科研人員打來的電話,詢問為什么檢索的文獻資料不全面。”
畢洪文說,黑龍江農科院每年用于文獻服務的經費非常有限,而購買所有文獻數據庫需要花費大量資金,他們只能購買一小部分數據庫,因而無法滿足科研人員的查詢需求。
農業信息聯盟理事長單位是中國農科院農業信息研究所,中國農科院每年購買的外文文獻數據庫較為全面。
農業科技期刊集成平臺。農業信息聯盟供圖
周清波介紹,構建聯盟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實現信息資源開發利用與服務全國“一盤棋”,是聯盟成立的初衷,也是聯盟的傳統特色和基石。聯盟成立之初,重點工作主要是推進共建共享平臺宣傳培訓,盡快實現農業科技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服務,聯盟資源共建共享機制也是在推進共建共享服務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
在推進聯盟業務工作中,我們注重加強聯盟成員單位需求側和供給側兩個方面的調研,在共建、共享兩個方面著力,并通過聯盟工作座談會的形式就聯盟共建共享工作以及運行模式、機制進行研討交流,凝聚各個聯盟成員單位的意見、建議、智慧和共識,并在實際業務工作中逐步推進,不斷創新和完善聯盟共建共享機制的內涵,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共建共享平臺建成后,黑龍江農科院成為最早一批受益單位之一。“我們全院的科研人員都注冊了一個賬號,只需要把關鍵詞發送給聯盟的平臺,一個小時之內就一定能把查詢到的相關文獻推送過來。” 畢洪文認為,這種方式充分利用了農科院已有的數據庫資源,對地方農科院而言非常務實和劃算,不僅節約了大量資金,更大大提高了文獻資源共享的效率。
周清波告訴記者,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機制的建立,給聯盟成員單位和科技人員帶來了文獻信息資源獲取、本地特色資源共建、國家級農業平臺共享等方面的益處。如農業科技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平臺的開通,為聯盟成員單位和科技人員帶來了獲取文獻信息資源全面、方便和快捷的益處,基本實現農業科技文獻信息資源99.9%的保障水平。在有效解決文獻信息資源分散性布局的基礎上,極大地滿足了聯盟成員單位和科技人員對文獻信息資源的需求,使他們能夠方便快捷的分享或共享本單位以外更多的農業科技文獻信息資源。
又如福建省的“臺灣農業期刊數據庫”、四川省的“農業種質資源庫”、安徽省的“農業技術培訓視頻數據庫”等特色資源,在資源共建共享機制下得到了快速建設,解決了他們多年來想建又沒條件建設的問題。
此外,通過共建共享國家級農業平臺,如共建共享國家農業科學數據中心省級共享服務分中心、中國工程院知識中心農業分中心等平臺,有利于促進和推動聯盟成員單位在農業知識服務、農業科學數據建設等方面的發展。
聯盟共建共享服務平臺。農業信息聯盟供圖
除共建共享平臺服務外,聯盟陸續推出了共建共享國家級農業平臺、農業農村信息速調平臺、中國農業期刊集成平臺、農業特色資源庫以及機構知識庫協同共建、聯合建設高端智庫服務團隊、協同推廣情報服務、協同發展產業服務等8種共建共享服務內容或服務范式。
實現農業信息科技創新資源和力量“協力與協作”
“聯盟成員單位就像國家隊和省隊,我們河北省農科院作為省隊,更了解產業發展的需求和問題所在;而在田間智能化管理技術這方面的力量,省隊肯定不如國家隊。”河北省農業科學院信息研究所副所長范鳳翠告訴《中國科學報》,通過聯盟的協作科研,帶動他們所自己的學科發展。
在做好聯盟共建共享服務工作的基礎上,2018年,聯盟啟動了基于農業大數據環境下的農業信息科技協同創新攻關工作。
周清波介紹,協同創新攻關工作包括農業智能知識服務、智能感知和表型數據挖掘、作物模擬模型、農業全產業鏈信息管理與溯源、農業物聯網與智能裝備、面向決策的農業科技情報數據挖掘與分析、農業大數據分析與利用、農業農村信息速調、農業對外合作、農業科技期刊集成等10個方向、14個方面的問題的協同創新、聯合攻關。
“這些問題有些是國家重大項目任務,如農業智能知識服務平臺建設與示范應用研發,客觀上要求多方面和力量合作并協同攻關;有些是信息技術行業或領域比較關注的一些重要問題或關鍵技術、核心技術等問題,如智能感知與表型數據挖掘、農業物聯網與智能裝備等,以一個單位的研究力量恐怕難以在短期內完成研發,完全可以借助聯盟成員單位的研究力量和已有的研發基礎聯合協同攻關。”周清波說。
除國家層面的農業發展需求外,還有的問題是省級地方農業發展的需求,如農作物模擬模型、農業全產業鏈信息管理與溯源等。由于地方成員單位研究力量薄弱,借助聯盟的研究力量,通過聯合申報、協同攻關完成省級科研任務。
中國農科院農業信息研究所研究員劉升平一直從事智慧蜂業的研究。他的團隊建立的蜂業大數據平臺包含信息采集、數據管理、決策分析和可視化展示,助力解決信息化水平低、行業信息不對稱、管理效率低、蜂產品質量缺乏保障、蜂群養殖作業繁重等問題。“哪里有蜜源,養蜂日常工作如何安排,蜂群有沒有遭遇病害,等等,都能通過這個平臺獲得指導。”
3D智慧蜂場。農業信息聯盟供圖
他告訴《中國科學報》,成果要落地,既需要科研單位的支持,也需要地方的支撐。聯盟的協同創新攻關機制能夠推進成果落地應用和升級改造。例如,通過這種機制,聯盟成員單位可以協助完成一些大田實驗,推進成果的宣傳和實際應用。
周清波說,目前這些協同攻關問題取得了積極進展和明顯成效,發表了一批高水平學術論文。其中,智慧蜂業平臺獲農業農村部“數字農業農村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優秀項目獎,“區域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獲中國農業綠色發展研究會2022年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此外,部分研究成果,如全國首臺采蘑菇機器人、區域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葡萄生產智能管控平臺等成果在實際生產中得到了推廣應用。
不過,周清波指出,聯盟開展共建共享服務的深度和廣度不夠,沒有充分發揮聯盟成員單位學科館員團隊的力量,共建共享服務范圍、服務深度、服務模式亟待提高。
聯盟共建共享服務工作只限于農業科研單位和部分農業高等院校,對企業的創新發展和政府部門的科學決策支撐服務不到位,特別是面向企業的競爭情報服務以及面向政府部門的戰略情報服務等亟待加強。
此外,由于聯盟成員單位之間發展不平衡,發展基礎和重點有差異,聯盟成員單位之間在基于農業大數據下的農業信息科技協同創新、聯合攻關等工作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周清波指出,下一步將加強農業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能力建設,繼續做好農業科技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服務;加強基于農業大數據條件下農業信息科技協同創新、聯合攻關能力建設,充分發揮牽頭單位“農業部農業大數據重點實驗室”的作用;加強聯盟信息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工作,加強與省級農業科學院合作開展數字農業科學院管理平臺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