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種業是發展現代蔬菜產業、確保我國蔬菜周年均衡供應的重要物質基礎。我國蔬菜種業發展還應繼續發揮和調動科研機構在種業創新中的積極性、對種子企業有針對性的支持,加強種業科技人才培養及知識產權保護等。
走進超市或農貿市場,大部分消費者都喜歡購買娃娃菜。殊不知,娃娃菜這個小小的蔬菜品種在生產中用的幾乎全部是國外的種子。但自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以下簡稱體系)運行以來,在科學家的聯合攻關下,這一現狀被打破了。
在體系里,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杜永臣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十二五”期間體系育成的新品種就有241個,累計推廣面積達4570.82萬畝。
蔬菜是我國城鄉居民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我國是世界第一蔬菜生產國與消費國。截至2015年底,我國蔬菜播種面積為3.3億畝,成了除糧食外的第二大產業,還是農產品出口的第一大產業。
當前的蔬菜品種夠不夠吃、安不安全,都是消費者關心的話題。杜永臣向記者介紹,體系不僅育成了一批優質抗病抗逆豐產的新品種,而且在蔬菜連作障礙克服技術、日光溫室蔬菜節能高效全季節生產技術等方面作出了貢獻。
種業創新“總動員”
娃娃菜是近十年國內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白菜消費產品,因其個體小、口感品質好、便于包裝,愈來愈受到城市消費者的歡迎,已成為全國各大超市和農貿市場的暢銷蔬菜產品。
據體系崗位科學家、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中心研究員張鳳蘭介紹,娃娃菜是利用早熟、小型化的大白菜品種通過高度密植的栽培形式生產的,“但由于我國娃娃菜育種起步晚,生產上使用的娃娃菜品種幾乎全部是國外的種子”。
進口的種子不僅價格昂貴,還不能滿足我國氣候條件的要求。在體系運行以來,張鳳蘭通過聯合攻關,成功育成并推廣了“京春娃2號”“京春娃3號”等娃娃菜品種。
目前,上述品種在河北固安縣、張北縣、康保縣以及云南通海縣、甘肅永登縣等地區得到大面積推廣,品種優點逐漸被農戶和產品經銷商所認可,在產地受到廣泛歡迎。
“與國外品種相比,這些品種除具備晚抽薹、黃心等優良性狀外,還具有株型較細、緊湊,更適于密植的優點。”張鳳蘭表示,2011—2014年新品種累計推廣55萬畝,占到市場份額的30%,打破了國外公司種子對市場的壟斷局面,降低了農民的購種成本并大幅增加了農民收入。
發展蔬菜種業正是體系的戰略構想。在杜永臣看來,實現蔬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要靠科技創新,育種在諸多的科技因素中約占40%,“蔬菜種業是發展現代蔬菜產業、確保我國蔬菜周年均衡供應的重要物質基礎”。
改革開放30多年來,雖然我國蔬菜種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當前發展的關鍵時期,蔬菜種業面臨著與國際種業巨頭競爭的重大壓力。據統計,2013年我國進口蔬菜種子數量約1.155萬噸。
這樣的局面在國家的重視和科學家的努力下正在逐漸改變。比如在甘藍界,體系的一項重要成果“中甘21”成為高原夏菜的重要品牌。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方智遠團隊育成的新品種。
經過幾年的推廣,僅在甘肅省全省年種植面積已達10萬畝以上,約占甘藍種植面積的50%,成為了高原夏菜的重要蔬菜品種。“中甘21”除供當地銷售外,主要銷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由于綠色葉片多、外形美觀、口感好,深受消費者青睞,俗稱“蘭州包”。
但就目前我國的實際情況,杜永臣認為我國蔬菜種業發展還應繼續發揮和調動科研機構在種業創新中的積極性、對種子企業有針對性的支持,加強種業科技人才培養及知識產權保護等。
培養農民“蔬菜醫生”
隨著蔬菜產業專業化、集約化和規模化的發展,區域性的蔬菜連作障礙日益明顯,成為制約蔬菜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其中,由南方根結線蟲引起的連作障礙不僅分布廣、危害大,而且防控尤為困難。
長期以來,由于缺乏抗根結線蟲品種和有效土壤消毒方法,生產上盲目使用大量的高毒化學農藥進行防治,不僅效果差,還引起了蔬菜中的農藥殘留超標。研發環境友好的根結線蟲防治技術顯得十分迫切。
針對根結線蟲防控這一難題,體系崗位專家、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教授喻景權及其團隊,在系統地分析總結國內外已有技術優缺點的基礎上,通過大量的基礎性研究工作,創新了一套基于葉面噴施防治根系形成的系統抗性誘導防控技術。
“與傳統技術,采用‘益生源’和‘禾力素’后防治效果從原來的60%提高到95%以上,產量增加15%~30%,而且蔬菜品質和質量得到顯著提高,畝增加效益1000元以上,同時也避免了傳統化學消毒技術的產品農藥污染問題的風險。”喻景權說。
事實上,蔬菜生產中病害種類非常多,而且許多病害的癥狀看起來非常相似,錯誤的病害診斷是生產上亂用藥的重要原因之一。
2006年,遼寧、山東、河北等地大棚黃瓜大面積發生棒孢褐斑病,很多地方誤診為炭疽病,但通過顯微鏡觀察才發現引起該病的病原菌為多主棒孢。因為誤診導致病害長期得不到有效控制,給黃瓜生產造成嚴重損失。
在體系崗位專家、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李寶聚看來,顯微鏡在一般人心目中只是專家用的東西,與農民的直接關系不大,但幫助基層農民出身的農藥經銷商及技術人員使用顯微鏡診斷病害是他長期以來的想法。
李寶聚認為,基層技術人員分散在各個蔬菜主產區,常年與菜農打交道,開展農藥銷售及技術推廣工作,如果他們能夠準確診斷病害,做到對癥下藥,指導農民合理用藥,就能夠有效地提高防治效果,減少農藥污染。
為此,李寶聚團隊先后在北京、山東、河北、甘肅等地舉辦了20期“蔬菜病害顯微診斷培訓班”,效果顯著。山東省壽光市紀臺鎮青邱村的曹國秀是第一期學員,經過培訓后他自行購買了顯微鏡,在自家農資經銷店開始了現場診病服務。如今,他已經是當地小有名氣的蔬菜病害診斷專家。
機械化是迫切需求
近幾年,隨著《全國蔬菜產業發展十年規劃》的發布以及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強“菜籃子”工程,蔬菜生產問題得到足夠的重視,而將“菜籃子”牢牢提在中國人自己手里還要依靠機械化。
“機械化是蔬菜產業實現現代化的首要條件和重要基礎。”杜永臣表示,沒有機械化、自動化的基礎,信息化、智能化、物聯網就不可能實現,也就無從談起蔬菜產業的現代化。
與其他種植業類似,目前存在于我國蔬菜種植業中最大的問題就是人工成本過高。有專家調查發現,目前直接從事茄果類蔬菜生產的勞動力成本占總成本的50%左右,從事葉菜類生產的勞動力成本占總成本的60%左右。
杜永臣介紹,我國蔬菜機械化特點主要是多樣、小型、精巧。以種類多樣為例,中國是世界上蔬菜栽培種類最豐富的國家,常年栽培的蔬菜有70多種。也正因以上特點,使得蔬菜機械化面臨很多“坎”。但不得不說,提升蔬菜機械化水平是一個系統工程。
由于我國不同區域種植蔬菜差異性較大,機械化推廣方式與主要推廣機具也不盡相同,但相同的是各地農機部門都加大對蔬菜機械生產的推廣力度,通過明確機械化生產目標、加大機具投入力度、補貼傾斜、樹立示范典型等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推進效果。
此外,我國新涌現出來的多種新型經營主體,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蔬菜機械化發展。“目前保守估計我國蔬菜專業合作社超過6萬個。通過土地流轉建立生產基地,發展產銷一體經營,有的合作社規模達到幾百畝甚至上萬畝。規模化生產大大促進了蔬菜生產機械化水平提高。”杜永臣說。
土地流轉促使規模化、專業化的種植園區和農場越來越多,對各品種蔬菜生產的全程機械化整體解決方案提出了要求。杜永臣認為,政府以及科研部門應該致力于為農戶提供全程機械化整體解決方案和服務,促進農藝的標準與統一,這樣更易于實現蔬菜生產的全程機械化。
“更為關鍵的是,在加大力度研發和優化作業裝備技術的同時,需要把多項技術結合起來,強化農機和農藝的融合。”杜永臣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