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5月13日聯合舉辦2019中國和全球農業政策論壇暨《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19》和《2019全球糧食政策報告》發布會。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唐華俊表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成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唐華俊表示,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的復雜形勢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守好“三農”這個戰略后院,是確保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堅實基礎。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貢獻綜合效應
2018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局之年。農業產業發展總體勢頭向好,糧食總產量達到13158億斤,肉蛋奶、果菜漁等重要農產品供應充裕。與此同時,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中美經貿談判尚未定論,國際農產品貿易不穩定性不確定性仍然突出等,中國農業產業發展面臨的風險和困難明顯增多。
2017年全國農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僅為7.9%。農業“壓艙石”作用如何體現?《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19》研究發現,2017年我國農業—食物系統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23.3%。農業—食物系統的就業比重達36.07%。
據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梅旭榮介紹,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是根本途徑。如何守好農業基礎產業這個“戰略后院”、發揮好農業“壓艙石”和“穩定器”作用是《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19》關注的重點。研究發現的五個主要結論是:在產業發展方面,以競爭力換農民收入是現階段我國農業政策的特點;在鄉村振興過程中,農業—食物系統提供了大約1/4的GDP和1/3的就業;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對國民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農業勞動力“蓄水池”效應明顯,農業—食物系統就業穩定性強;“以肉換糧”的進口政策具備可行性。
我國實施大豆振興計劃
隨著我國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大豆需求快速增加,國內產需缺口不斷擴大,大豆對外依存度從1997年的16.3%增加到2017年的87.2%,進口高度集中在巴西、美國和阿根廷。但受中美貿易摩擦影響,2018年中國大豆進口量首次下降,其中美國對華大豆出口量同比減少49%,降至1664萬噸;巴西對華大豆出口量達到6610萬噸,同比增長30%。
大豆產業關系國家糧食安全,是我國糧食安全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大豆振興計劃”。《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19》預測了大豆振興計劃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結果發現,擴大面積和提高單產的綜合方案將有效減少大豆外需,但會導致玉米進口增加,對糧食安全無明顯影響。
《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19》認為,大豆振興計劃有利于提高我國大豆自給率,但可能會受到中美貿易磋商和非洲豬瘟疫情等外界因素影響,國產大豆市場行情面臨下行壓力,財政負擔加大;強化科技創新提高單產,創新土地經營制度降低生產成本,引導植物蛋白替代動物蛋白的健康型消費結構是實施大豆振興計劃的現實路徑。
鄉村振興的潛力巨大
展望未來,2019年可能仍將是艱難的一年。預計未來兩年全球經濟增速將放緩。同時,對加工食品不斷增長的需求將加劇超重和肥胖癥比率的上升。這些趨勢無疑對農村地區影響最大。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大多數的貧困人口生活在農村地區,他們是食物和營養不安全、基本服務缺乏和就業機會有限等不利因素首當其沖的受害者等。
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長樊勝根在介紹《2019全球糧食政策報告》時強調,鄉村振興是有望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和改善農村生活的重要途徑。利用新機遇和技術、加強基本公共服務保障、創造更多更優的農村就業機會、促進性別平等以及恢復環境的政策、制度和投資可以將農村地區打造成充滿活力的健康家園。
樊勝根表示,鄉村振興也意味著借鑒利用企業家精神、新興技術和公私伙伴關系解決發展挑戰方面的成功案例。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農村地區的創新和投資將為許多農村居民提供一種擺脫貧困、營養不良和低生活質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