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黃明明 通訊員余波)近日,經中國農科院油料所多年努力,湖北云夢臺湖農場千畝示范基地終于傳來好消息:通過全程機械化種植油菜高產品種“陽光2009”,農民從原來每畝虧本750元轉而直接盈利300多元。
油菜是我國最大的油料作物,菜籽油占國產食用植物油的55%。此外,油菜也是我國唯一的冬季油料作物,基本上不與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爭地。目前我國仍有6000多萬畝南方冬閑田尚未利用,油菜生產潛力巨大。
但長江流域種糧大戶幾乎都不敢種植油菜。
油料所研究員張學昆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長期以來,由于我國油菜生產各個環節技術相互脫節,品種、栽培、土肥、植保、機械裝備各領域獨自研究,獨自示范,無法形成合力,導致油菜種植成本居高不下。
為攻克這一難題,張學昆團隊首先從選育適宜機械化的品種入手。2009年,產量和含油量高、抗倒性和抗病性好、適宜機械化生產的油菜新品種“陽光2009”選育成功。該品種2011年通過審定,國家區試平均畝產177.9公斤,含油量44%,是我國首個產量和產油量顯著超過雜交對照品種的國審高產優質常規油菜新品種。
在此基礎上,張學昆團隊在湖北省雙低油菜產業發展專項、國家成果轉化資金等支持下,聯合中國農科院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華中農業大學等多家單位,將已研發的油菜品種“陽光2009”、機械精量耕播技術、配方施肥、防漬、草害防控、一促四防、機械分段收獲等7項技術成果集成組裝,形成油菜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實現了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在長江中游以北的云夢縣進行示范推廣。
從去年9月份播種到今年5月份收獲,通過在臺湖農場示范基地的1年試驗表明,機械裝備的應用將傳統種植油菜畝均10~12個工減少到0.8個工,耕播、除草、收獲效率大大提高。
張學昆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傳統油菜種植1畝地需12個工計算,加上種子、化肥等物化成本300多元,合計生產成本1500元左右。每畝油菜收獲菜籽300多斤、收入750多元,農民種植油菜每畝仍虧本750多元。而采用全程機械化技術后,扣除人力和種子、化肥等物化成本,每畝油菜純收益可達303.6元,改變了種植油菜不賺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