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安康市是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以下簡稱茶葉所)研究員曾建明常來的地方,今年已經來了多次,他及其團隊的工作是在當地示范推廣一批茶葉生產實用技術,進行科技扶貧。
安康市位于秦嶺深處,屬于秦巴山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是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2002年,茶葉所與安康市對接,安排科技人員進行科技幫扶。
“茶葉自古以來是該區域的重要經濟作物之一,這里的自然條件十分適宜茶樹生長,我們選擇茶產業作為精準扶貧的抓手,以茶產業發展促進脫貧致富。”曾建明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帶著企業干,做給茶農看
從茶葉品種的選育到制茶工藝的創新,再到茶葉市場營銷推介,作為安康市與中國農科院院地合作負責具體落實的專家,曾建明長期深入示范基地和示范企業,帶著企業干,做給茶農看,手把手在當地示范推廣一批生產實用技術。
原產安康市紫陽縣的紫陽群體種是我國最早認定的國家級茶樹良種之一,但多年來其無性系品種選育工作一直沒有明顯進展,這讓當地茶葉生產的企業很著急。
陜西安康漢水韻茶葉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漢水韻茶葉公司)總經理、高級農藝師王衍成就遇到了這樣的情況。2005年,王衍成到茶葉所尋求技術幫助,與時任助理研究員曾建明結識并結緣,開啟了合作之旅。
從制定品種選育方案,并指導布置品比試驗,2012年新品種“陜茶1號”正式完成品比試驗。2014年“陜茶1號”被陜西省確定為全省茶樹主推品種,到2016年該品種在陜西省累計推廣面積達到4.1萬余畝。
據了解,為了促進“陜茶1號”轉化應用,2012年以來,曾建明指導漢水韻茶葉公司在漢濱區雙龍鎮建立原種母本園、示范園和種苗繁育圃開展種苗繁育。
漢水韻茶業公司在自身繁育種苗的同時,還組織周邊茶農特別是貧困戶參與建立母本種,繁育種苗?!澳壳耙淹懂a母本園每畝僅賣穗條可為農戶增收1萬元左右,每畝苗圃的產值可達5萬余元?!痹髡f。
此外,2009年以來,安康市引進國家茶樹新品種“中茶108”在平利縣、紫陽縣建立引種示范基地。2014年,茶葉所在平利縣召開了新品種“中茶108”技術推廣示范現場會。
怎么才能讓茶飲產業轉型升級、富民強縣,一直是平利縣歷屆黨委、政府亟須解決的問題。最后他們發現,要想把茶業做大,除了自身條件過硬,首當其沖的還是要茶樹“革新”。
平利縣自1993年開始,先后引進10余種茶樹新品種。2011年,茶葉所選取全國多個產茶市縣試種茶樹新品種“中茶108”,平利縣嘗到了引種茶樹新品種能快速促進茶業發展的甜頭,再次引進“中茶108”試種,并取得成功。
家住平利縣城關鎮紙坊溝村的王定香,以前從事糧食加工。2011年,在專家建議下,她選擇試種“中茶108”,經過兩年的培育,不僅獲得了成功,還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作為研究對象,并于第二年的秋季開始采集她的中茶108母穗條,僅此一項就有不菲的收益。
如今,中茶108、中茶302兩個茶樹新品種已成為陜西省茶葉主推品種。目前安康市2個園區被列為省級科技示范園,培育2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2家市農業龍頭企業。
“科技真正成為推動秦巴山區茶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助推器?!痹鞲嬖V記者。
因地制宜:提高資源利用率
作為一個古老茶區,秦巴山區地域特色明顯,山高霧多、氣候適宜,而且土壤富含硒、鋅等保健元素,具備發展名優茶的環境條件。針對這一區域優勢,茶葉所科技人員立足當地資源優勢,研發特色茶葉產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眾所周知,硒對人體有很好的保健功能,近年來,富硒保健產品在市場上備受關注和喜愛。而安康市被譽為“中國硒谷”,大部分區域存在富硒土壤。
然而,安康市受科研條件和人員限制,技術力量薄弱,茶葉所依托人才和技術優勢,結合實際,投入力量,積極開展富硒茶的研究開發,明確了硒在茶樹中的分布規律、影響茶樹硒富積的主要因素等,并據此指導研發新產品。
安康市紫陽縣富硒茶久負盛名,始于商周、興于盛唐,素有“貢茶之鄉”美譽。但這里傳統上只采春茶,茶農每年采茶時間短,效益較低。
2013年,茶葉所組織專家多次深入紫陽縣茶區調研,利用他們研發的成熟技術和先進工藝及設備,指導企業建起了年加工300噸工夫紅茶的“紫陽縣古道工夫紅茶加工廠”,以夏、秋茶為原料采用獨特工藝生產富硒工夫紅茶。
2014年紫陽縣古道工夫紅茶加工廠正式投產,2015年產品獲得亞太地區名茶評比金獎、2016年獲得國飲杯一等獎,產品深受消費者喜愛,生產利潤率達到30%以上。
近年來,隨著市場需求的調整,優質綠茶的市場需求迅猛發展,傳統大宗綠茶提質增效是當前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方向。
2016年,茶葉所與紫陽煥古莊園茶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煥古莊園公司)開展合作,以春末夏初和秋季的一芽一、二葉鮮葉為原料,重新進行產品設計和生產工藝的研發,開發出“硒香茶”優質綠茶新產品。
煥古莊園公司董事長劉小軍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2017年公司開始采用新工藝大規模生產“硒香茶”,產品質量較2016年提升明顯,同等原料的產品市場價格由280元/斤提高到480元以上。
與此同時,煥古莊園公司鮮葉原料的收購價格也增長明顯。其中,一芽一葉的鮮葉收購價也由2014年的每斤80元左右增加到150元左右,真正實現了“企業增收,茶農增效”的雙贏效應。
“依托本地資源特色優勢,極大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增加了茶農的效益,推動產業發展。”曾建明說。
三產融合:探索發展新路徑
安康市是西安的后花園,也是南水北調重要的水源涵養區,保護當地生態條件,實現綠色發展之路意義重大。茶葉所結合實際,積極出謀劃策,推動茶產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探索茶產業發展新路徑。
2013年,茶葉所全力指導紫陽縣盤龍天然富硒綠茶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盤龍綠茶公司),建設了西北第一條茶葉加工清潔化智能生產線,年加工規模達到800噸,比原來的生產加工規模擴大了16倍,加工人員減少了50%,茶葉加工成本降低了30%。
隨之而來的是茶產品質量的提高?!爱a品銷售也由原來的本省市場擴大到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大中城市。”盤龍綠茶公司總經理孫宏軍介紹,茶葉銷售收入由原來的3500萬元增加到現在的1.2億元,銷售量擴大至近3.5倍。
由于生產規模和銷售市場的擴大,盤龍綠茶公司帶動的茶園面積由原來的18500畝擴大到現在的38500畝,種茶農戶由原來的3750多戶擴大到現在的9750多戶,每年茶農增收1200萬元左右。
與此同時,盤龍綠茶公司依靠茶產業的升級發展和龍頭企業的輻射引領作用,直接帶動當地9個村1414戶貧困戶精準脫貧,并將間接帶動3158戶貧困戶實現如期脫貧。
此外,2010年以來,茶葉所先后在紫陽縣盤龍茶葉公司產業園開展山區休閑農業發展模式研究。“目前,在茶園休閑、生態循環農業方面已初見成效?!痹髡f。
“通過茶葉所專家深入茶葉生產第一線,到貧困戶比較集中的村組,面對面的對貧困戶產業生產技術培訓,提高了貧困戶的茶葉生產技術和經濟效益,增強了貧困戶精準脫貧的信心?!睂O宏軍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同時,茶葉所還在漢水韻茶葉公司開展了生態型水保茶園建設模式探索,初步建立了“茶為主體、多業共生、保水固土、持續發展”的山區水保茶園模式,促進當地茶產業轉型升級發展。
事實上,通過持續的科技精準扶貧,依托強大技術支撐和富硒自然生態優勢,安康市茶產業呈現出品牌化、規模化、生態化的發展態勢。
據統計,截至2016年底,安康市茶園面積由2012年的50萬畝增加到76.5萬畝,茶葉產量由2012年的1.32萬噸增加到2.5萬噸,產值由2012年的17.9萬元增加到40.2萬元。
安康富硒茶以“肥嫩壯實、色澤翠綠、栗香濃郁、醇厚回甜”的獨特品質贏得消費者認可,在業界頗負盛名。富硒茶也成為當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之一,而這離不開茶葉所的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