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空下俯瞰,在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交錯地帶,緊鄰川渝的貴州大地地貌崎嶇,重山消弭了平原,這里顯得支離破碎。進入夏天之后的日子里,貴州北部高溫晴熱天氣持續,天上云層總是很薄,山間有風,云朵浮動,也只能為地上的莊稼遮住片刻陰涼。
快有60天了,貴州北部多地未見有效降雨。8月下旬,由中國農業科學院的專家們組成的科技小分隊赴貴州指導抗旱。農戶們要在專家的指導下調度水源、搶收轉種,世代扎根丘陵崗地的農夫,也在這個夏天由防汛轉為抗旱。
“紅粱” 貴州北部多地高粱減產 質量不及常年
“我們這里一直被稱作是‘川渝后花園’。”貴州北部,遵義市習水縣的當地人提起自己的家鄉總帶著不加掩飾的自豪。這里是川黔渝相交處的樞紐地帶,不同于盆地的低壓高溫,貴州北部山區中的縣市氣溫,總是要稍稍低些的。每年重慶和四川氣溫最高的那些日子,跨省赴黔的人紛至沓來,習水人也早已習慣了盛夏中的巴蜀鄉音,“可今年是個例外,在我記憶里,習水從來沒這么熱過。”
8月21日,貴州遵義習水縣良村鎮里,一處20多年未曾干涸的水塘,目前只剩下一點“鍋底水”。新京報記者 田杰雄 攝
習水縣氣象臺曾發布高溫橙色預警信號,到了8月21日,全縣大部分地區綜合氣象干旱指數已達中旱,良村、溫水等多個鄉鎮,已達重旱級別。彼時,縣里超過34攝氏度的高溫已經持續一周,日光灼人,空氣中的熱浪洶涌。來自中國農科院的專家組到達習水這一天,良村鎮良村村村民任樹明已經顧不上天熱,他與妻子一人拿了一把鐮刀,背上竹簍,一頭扎進半山腰處的一塊梯田里,埋頭收起了“紅粱”。
在貴州方言中,“紅粱”是高粱的別稱。長江水系流經的貴州遵義、四川瀘州、宜賓,是我國最負盛名的白酒生產基地,三地在群山合圍下形成的“金三角”扛起了中國白酒產業的半壁江山。在貴州北部,高粱是除水稻和玉米之外,種植面積最大的糧食作物,小農戶與知名酒廠的聯系緊密,也習慣了在每年8月接收來自酒廠的收購單。
8月下旬,貴州北部超過50天未遇雨水降臨的高粱,有的植株籽粒發育尚不完全。新京報記者 田杰雄 攝
任樹明夫婦只種高粱,15畝高粱地散落在山間海拔1100米處,丘陵地區的地塊分散,年復一年,機械無法抵達的山區只能靠手工收獲。只不過這一年的收獲季,兩人的心境已與往年大不一樣。
實際上,早在6月底,任樹明已經能感受到今年氣溫的不尋常。那時,汛期快到了,氣溫明顯偏高。到了7月中旬,往年的雨水也沒有如期而至,蓄水地空空如也,這里又距離水源地較遠。到當下,超過50天未遇雨水降臨的高粱有部分已出現倒伏,有的植株籽粒發育尚不完全,從前畝產500斤的土地,現在約減產三至四成。
“有的或許能多收一些,但其中能符合酒廠收購標準的籽粒,可能很難超過一半。”事實上,今年當地酒廠每市斤的收購價剛剛從去年的4.6元,提升至5.6元,在猝不及防的遭遇旱情之后,等不來豐收,任樹明只好趁著晴天選擇搶收。高粱種了十年,即便受了災,他也舍不得它們在日頭下枯敗死去,“能收一點是一點。”
8月21日,任樹明夫婦二人背著竹簍前往坡地上,趁晴天搶收這一季高粱。新京報記者 田杰雄 攝
按照遵義市農業農村局的安排,秸稈還田后,趕著時間,地里還是要種油菜的。“局里已經準備了6噸油菜種子,目前發放到了縣里各鎮,多少能補償一些農戶的收入。”在習水縣農業農村局局長袁令看來,提前做好下一季種子發放的工作,是此刻對抗旱情相對穩妥的辦法,“這一季有損失,就得爭取下一季補回來,提前做好這些工作,也會給種植者更多動力。”
“壩區” 多年建設下可保穩產增產
8月末,貴州北部的山區在杉樹和松樹等多年生植被覆蓋下,一派堅韌翠綠。農業部門的工作人員談起,今年多地糧食種植面積均有增加,許多從前山巒之上的撂荒地也都被重新啟用,只不過在這個季節,重山還是沒能迎來想象中象征豐收的一片金黃。焦黃的玉米秸稈連片,像是被鑲嵌在了山坡上,醒目也刺眼。好在,大多數玉米都已經在前期搶收,還佇立在田間的只剩下光禿禿的秸稈。
相對于海拔較高的區域,低海拔處相對平坦的地方,又是另一番樣貌。鄰近習水,桐梓縣旱情已為重旱程度,而在獅溪鎮,產糧大戶樓方書的稻田里水量豐沛。那是一片位于山坳間的平地,在云貴地區,這樣地勢較為平緩的山間平地,也被稱為“壩區”。機械在這里是適用的,水田里的植株密集,臨近灌漿尾聲的水稻籽粒也飽滿堅挺。這一季,樓方書的目標是穩產增產。
8月21日,從貴州遵義桐梓縣一處山坡上眺望,多數采收后的玉米秸稈已是連片金黃。新京報記者 田杰雄 攝
樓方書說,田里的水來自于附近的小溪溝,距離溪溝不足百公里,河道上游即是庫容超1億立方米的重慶金佛山水庫,獅溪鎮黃坪村就在水庫控灌的30萬畝灌區內。
這其實是一片正在建設中的“準高標準農田”。2017年起,這片約3000畝的壩區被樓方書承包,從前的小片田地被他一點一點改造成了如今集中連片的種植地。2019年,貴州曾開展全省樣板壩區和達標壩區的創建工作,得益于這次契機,農田水利水運設施得到完善,樓方書也成為了水渠建設的受益者之一。
樓方書今年58歲,記憶里印象最深的一次災害,來自于2016年長江流域發生的洪澇。正常來說,每年的七八月份,也是貴州防汛的重要時期。那年,洪水直接沖跑了地里的稻秧,也卷跑了稻田邊的鴨、羊。樓方書覺得,相對于旱情,洪澇災害才更讓田里的莊稼和種植者束手無策。
洪水快而洶涌,干旱則是漫長又煎熬。縱然田里仍有水,稻田鴨還是會因為高溫相繼死去,“過去這些年偶爾也會遇到干旱,但沒哪次能和今年相比。這會兒我們這里平均氣溫三十四五攝氏度,這是原來沒有過的。”當日,天氣預報顯示,未來幾天的貴州北部仍無降雨,中國農科院的專家和下鄉指導的干部指導樓方書倒運水源接續抽水,“把這幾天撐過去。”
“望天田” 有絕收水稻 種植者不忍割秧
水源是農業的命脈。8月22日,農業農村部、水利部、應急管理部、中國氣象局四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毫不放松抓好抗高溫熱害干旱奪秋糧豐收的緊急通知》,要求各地要分區域分條件落實抗高溫熱害干旱措施,《通知》中也區分了有條件灌溉和缺乏水源的地區,除了丘陵崗地和灌區末端,缺乏水源的地帶還包括“望天田”。
“我們這里就算是雨養農業了,也就是望天田。”干旱不只集中在貴州北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臺江縣也在這個夏天直面旱情,縣里的臺盤鄉棉花村海拔超過850米。村支書王川說,高海拔下,當地沒有水塘,每年的收成多是看天吃飯。
8月21日,貴州遵義習水縣溫水鎮,耕地邊去年剛剛修好的引水渠里空空如也,干旱天氣讓水渠尚未派上用場。新京報記者 田杰雄 攝
今年的水稻收成不好,天太旱了,五月份插下的秧苗,到了八月末有的還未分蘗。
許多水田因為太久沒有得到雨水的滋潤,已經裂開成人手掌寬的口子。水稻秧的葉片硬且生脆,不須用力,用手輕輕一折便斷了,稍一揉搓,就變成了碎片細末。王川說,村里種了580畝糧食作物,其中七成是水田,而絕收的水稻面積已經超過一半。
8月23日,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臺江縣臺盤鄉棉花村,作為當地旱情較為嚴重的地區之一,村里的部分水稻還未分蘗,地塊已出現成人手掌寬的龜裂。新京報記者 田杰雄 攝
按王川的話講,村里缺水這件事,在縣里都是“掛名”的,“我們這個海拔在整個臺盤鄉來說都算是很高了,高海拔地區抽調水源不容易,一說當地有了旱情,縣里首先是關心我們這里有沒有水,老百姓能不能正常生活。”這樣缺水的村莊,土質卻要比周邊的村莊好上許多,“我們土壤的保水性很強,能留住水,這也是我們能大面積種植水稻的原因。”王川說。
黔東南的生活相較于北部顯得更加安逸自在,百姓種植的糧食商品率不高,多為自給自足。王川提到,每年各家各戶地里種的糧食總是吃不完,可因為這土壤養育了群山環抱中村莊里世世代代的人們,百姓農戶們仍對土地抱有一份代代相傳的敬重。無論是否會帶來收成,那些扎根在龜裂土壤中的植株,還將等待下一個種植季的到來。
地勢復雜 山坡上每一處耕地各有不同
8月20日到23日,來自中國農科院機關黨委、生物所、作科所、灌溉所的6位專家,前往包括畢節金沙縣、黔西縣、遵義習水縣、桐梓縣、黔東南臺江縣等5個縣,在多個鄉鎮現場了解當地抗旱情況、協助地方制定技術指導方案。
被山巒籠罩的貴州,平原地區占比不到一成。在專家眼里,貴州的地理情況復雜,各個區域都有其不同特點。
例如,在畢節黔西縣定新鄉,玉米很多都種植在山坡上,受旱情影響已經基本成災,甚至絕收。而同在貴州北部的遵義習水、桐梓兩地,坡地玉米多數已經搶收,僅小幅減產。又例如在高粱種植面積18萬畝的畢節金沙縣,其中超六成為知名酒廠所下達的種植訂單,但因為播種時間的差異,仍有部分作物因旱受災。貴州山坡耕地密布,種植作物的時間,選擇的品種、地力的參差、日照的差距、距離水源的遠近,都讓每一片坡地作物呈現出了不同的樣貌。
實際上,貴州并非我國糧食主產區。今年2月份,全國各省(市、區)公布本年度的糧食播種面積,貴州定下的目標是4156.4萬畝。這個數字,放在全國各省的種糧面積中,至少排在第15名開外。常年七八月份需集中精力防汛的部分山區,或許對于抗旱并沒有太多的經驗,可懷著對耕作土壤寸土寸金的珍惜,貴州在山地抗旱的過程中,人們也能尋找到應對災害的智慧與路徑。
8月23日,貴州黔東南臺江縣,受益于傳承若干年的稻田養魚習慣,臺盤鄉基保村的水稻前期存蓄了足夠多的水,目前水稻長勢良好。新京報記者 田杰雄 攝
在黔東南臺江縣臺盤鄉基保村,趕上干旱之年,村里水稻的畝產仍能保持在1200斤以上——稻田養魚是當地人的耕作習慣,而為養魚在四五月份早早蓄好的水,能讓水稻躲過這七八月份突如其來的旱情;在遵義習水縣溫水鎮,為了養活年出欄12000頭的豬場和4000頭羊,目里村的支部書記吳小軍果斷打井,機械下探50米后,不只養活了豬羊,也為地里的蔬菜、作物找到了活路。
算總賬 糧食穩產仍有希望
8月以來,川渝高溫、長江汛期反枯備受關注。貴州不是長江干流流經的省份,極端氣溫不及川渝,而在專家們的視角下,與長江流域的其他受高溫晴熱天氣影響的省份一樣,貴州的農作物同樣在久未經雨的高溫中備受煎熬。
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副所長是本次赴黔指導組的帶隊組長,他告訴新京報記者,從走訪的點位來看,貴州山區600-1000米海拔范圍內的農作物普遍受旱情影響較為嚴重,這個高度注定了農作物多數遠離水源,且氣溫未因海拔高度的上升而降低。“另外,貴州山區的基本灌溉措施相對缺乏,也就導致了許多山區的耕地,都成了望天田。”
8月20日至23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專家組赴貴州指導抗旱工作。圖為中國農科院生物所副所長(中)正在田邊查看玉米受災情況。新京報記者 田杰雄 攝
但在糧食安全方面,專家提到,當下,貴州也有其自身的一些優勢和特點。“比如貴州今年糧食擴種的面積比較多,同時,貴州各地前期營養措施到位,所以秧苗的情況也比較壯實。還有,貴州很大面積的水稻和高粱因為播種時間比較早,受高溫影響較小。”
考察過程中,專家們給了農戶和當地農業農村部門很多指導和意見,其中包括適時地施用肥料、人工干預授粉過程保證結實率、在有水源的情況下早晚澆水避免一次性灌溉、以及秸稈還田等等。讓專家覺得欣慰的一點是,專家們給出的很多技術方案,也是當地農業農村部門正在做的主要工作。專家認為,當前農戶們的當務之急在于搶收與轉種,“同時還需關注水資源的調配,要顧及即將轉種的農作物。”
據氣象部門預報顯示,貴州干旱地區最近的一次雨水將在8月底到來。25日08時-26日11時,利用增雨條件,貴州調度全省整夜連續作業,貴州省的西南部干旱面積明顯減小。而對于貴州北部來說,今夏的雨水,還在期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