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黎平(左三)講解馬鈴薯長勢情況 卜葉攝
智能溫室里的霧培馬鈴薯 卜葉攝
8月底,寧夏,天高云厚,丹霞滿山,萬畝馬鈴薯即將成熟。十余年來,國家現代農業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金黎平研究員與全國馬鈴薯專家在這片干旱的土地上播撒汗水。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以下簡稱體系)的成果能在這里落地生根,改變當地落后的生產方式,帶來了致富希望。
寧夏有悠久的馬鈴薯種植歷史,但由于干旱、品種退化等原因,馬鈴薯產量下降,農戶的種植熱情逐漸減退。缺乏支柱產業引領,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山區的西海固更是成為脫貧攻堅戰難啃的“硬骨頭”。
“馬鈴薯是干旱少雨的西海固的優勢作物,但要使當地馬鈴薯產業成為全國乃至世界上有競爭性的產業,首要是突破干旱的限制,通過選用耐旱品種和采用抗旱節水技術,提升馬鈴薯產量和品質。另外要充分發揮當地的優勢,比如海拔高、氣候冷涼,發展種薯繁育產業。” 金黎平說,“啃下這塊硬骨頭,勢必能為全國貧困地區樹立標桿?!?/p>
抱著這種信念,金黎平帶領體系專家在2008年設立固原綜合試驗站,輻射西海固,不斷將專家、抗旱技術等下沉到基層。如今,在體系專家的幫扶下,上百個馬鈴薯新品種引入到當地進行篩選,大多長勢健壯;抗旱節水栽培技術普遍應用,產量和品質也在逐年提高。
保水大作戰
西海固片區的西吉縣出了名的干旱,年平均降水量400毫升,加之多山地,灌溉困難?!氨K背闪宿r戶和馬鈴薯專家的心頭大事。
甘肅農業大學教授張俊蓮等專家發現,地膜覆蓋能抑制土壤水分蒸發,且黑膜還具有去除雜草的作用,效果優于白膜。
“這幾年,甘肅、寧夏等部分區域四五月份降雨較往年增多,全膜覆蓋不能有效儲蓄降水,因此生長期中間集雨不覆膜,效果更佳。” 張俊蓮說。
寧夏農林科學院固原分院副院長張國輝告訴《中國科學報》,一項技術不能包打天下,問題永遠在出現,技術也要實時根據實際情況調整。
蓄住天上水,保住地下墑。西吉長期進行著保水大作戰,體系支撐的技術升級、改進、微調時刻進行著。
最初馬鈴薯依靠人工覆膜,隨著機械化的普及推廣,專用農機逐漸解放了農戶雙手。寧夏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站副站長周建東介紹,一臺適合山區坡臺地的馬鈴薯鋪膜播種機每小時覆膜播種5—8畝,并且能在膜上覆一層土,解決了過去依賴人工破膜出苗的難題,出苗率可達95%以上,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農戶種植成本。
在寧夏馬鈴薯生產主推栽培模式集成示范區,良種需良法,起壟覆膜膜上覆土抗旱栽培技術等6項高產高效綠色栽培技術保證了青薯9號等主栽品種產量和品質。
一系列新技術也吸引了一批企業的落地生根。西吉縣馬蓮鄉張堡塬基地的寧夏佳立馬鈴薯產業有限公司工作人員介紹,無土栽培技術讓馬鈴薯更高產,實現了分批采摘,優先采摘成熟的馬鈴薯,讓養分繼續滋養未成熟的馬鈴薯?!熬拖裾骷t柿、黃瓜一樣,農戶可以在空中收獲原本在土里的馬鈴薯?!?/p>
“中國馬鈴薯的種植區不少集中在寧夏、甘肅、內蒙古等干旱少雨地區,西吉縣的示范驗證了多種抗旱保水技術的可行性,這些技術在西吉的成功應用也促進了在全國相似地區的推廣?!敝袊r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卞春松說。
良種才能出良品
品種退化不僅是寧夏,更是全國馬鈴薯產業不得不面臨的難題。固原綜合試驗站站長郭志乾研究員介紹,馬鈴薯感染病毒將導致品種退化,產量降低?!捌贩N退化迫切需要繁育新品種,同時,人們對馬鈴薯多樣化的需求,各地氣候、地形條件的差異,航空航天等新需要,也對新品種繁育提出要求?!?/p>
早在2004年,金黎平等專家就來到寧夏,帶領當地的科研和管理人員開展了馬鈴薯新品種引進與產業化開發工作,為寧夏馬鈴薯產業引育了一大批新品種。針對抗旱專用品種少、育種技術落后的問題,2019年起,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與寧夏農林科學院固原分院依托國家馬鈴薯產業體系,開展馬鈴薯新品種選育,以抗旱、抗病、高產、優質、專用為選育目標,開展聯合攻關。
如今,馬鈴薯產業體系優新品種展示區內,來自全國各地的76個品種正接受著各地觀摩團的檢閱。展示品種涵蓋鮮食菜用、淀粉加工、全粉加工和食品加工四種類型,全部為近十年體系專家基于市場需求選育的馬鈴薯新品種。“展示品種通過評價篩選,中薯28、寧薯18號等多數品種有望在寧夏推廣種植,促進寧夏馬鈴薯品種更新換代。”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副研究員徐建飛介紹到。
在馬鈴薯聯合育種品系鑒定區,624份低、中、高代各類品系按照代別整齊排列,聯合育種成效初顯。張國輝表示,新品種的繁育歷時漫長,一個新品種的誕生大約需要10年時間。聯合攻關提高了育種效率,今年預計篩選出優良新品系50—80份進入品比試驗,最終有望篩選出3—5個品種在寧夏推廣種植。
試驗田篩選出的良種落地少不了種薯繁育基地的幫忙。西吉縣海拔1800米左右,氣候冷涼,是種薯繁育適宜區。在寧夏馬鈴薯生產主推品種良種繁育區,種薯植株生長健康,為馬鈴薯大面積生產提供了良種保證。徐建飛介紹,依托三級種薯繁育體系,目前中薯28號、寧薯18號、青薯9號等15個新品種長勢良好,實現了種薯質量監控和規?;瘍炠|種薯生產。
僅2019年,西吉縣繁育馬鈴薯脫毒原原種6000萬粒,建立原種繁育基地1萬畝,生產原種1.2萬噸,建立一級種繁育基地10萬畝,生產一級種15萬噸。不僅滿足了當地的需要,優質種薯還銷往全國。
打造一批“一縣一業”科技示范樣板
馬鈴薯是全球第四大糧食作物,我國的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2020年種植面積超1億萬畝,全國幾乎所有省市自治區均適宜種植。
金黎平介紹,我國馬鈴薯70%以上種植在特困連片地區,具有成為脫貧攻堅支撐作物的天然優勢,科技扶貧和產業扶貧是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自2008年體系啟動以來,體系內專家常年深入六盤山區、烏蒙山區、呂梁山區等國家特困連片區開展調研,新品種、新技術示范推廣,科技培訓與指導等工作。
“帶著干糧下田”“臉曬得比馬鈴薯還黑”“和農民一起勞動時,很難分清誰是農民、誰是博士”,金黎平等專家們的汗水最終換來了收獲的喜悅。據統計,體系成果的應用促使貧困區域馬鈴薯平均增產22%和增收542元/畝,有效促進了連片特困區馬鈴薯產業增產增收和全面脫貧。
受新技術的帶動,寧夏的馬鈴薯產業也結束了多年徘徊的局面,由2004年的107萬畝發展到如今的近200萬畝左右,馬鈴薯已由溫飽作物變成了創收致富作物,成為寧夏西海固地區脫貧致富的四大支柱產業之一。
目前,體系擁有遺傳改良、栽培與土肥、病蟲草害防控、機械化、加工與產業經濟等6個功能研究室和36個綜合試驗站,分布在全國24個省市自治區,在全國建成示范基地360個,每一項技術、每一個基地背后都凝結著成不計其數的體系專家的智慧。
8月29日,在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主推西吉縣精準扶貧成果發布會上,金黎平主持發布了包括馬鈴薯育種新技術和新品種、多源遙感協同的馬鈴薯生產智能監測技術、旱作馬鈴薯全膜覆蓋壟播保水抑蒸栽培技術等在內的27項體系技術成果。
金黎平表示,接下來,體系將再接再厲,把一系列體系研發成果下沉到基層,打造一批“一縣一業”科技引領示范樣板,讓馬鈴薯為決勝脫貧攻堅和推進鄉村振興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