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11月1日,植物生物安全國際研討會在云南省昆明市舉行。記者從此間獲悉,我國持續開展植物生物安全國際合作,為確保糧食及生物安全構建起了堅實的屏障,并取得豐碩的合作成果。
植物生物安全是全球面臨的共同問題和重大挑戰。每年因植物病蟲害造成的糧食產量損失高達20%—40%,給全球經濟造成的損失每年超過2200億美元。我國是農業生產大國,常發草地貪夜蛾等植物病蟲害多達1665種,年均發生面積達65億畝次。但基于有效防治,每年“蟲口奪糧”挽回糧食產量的損失約達2000億斤,占我國糧食總產量的六分之一。
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吳孔明介紹,近年來,中國農科院著力構建全院生物安全科學研究組織體系,部署重大動植物疫情、外來生物入侵等監測預警與防控領域研究任務,大力推進智庫建設,為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范與政府決策提供了科學支撐。
云南農業大學校長李永和表示,云南農業大學將以此次會議為契機,建立國家西南農業生物安全科學研發平臺,聚焦本區域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農業生物種質創新與利用、生態農業技術創新與應用、重大有害生物的測報和預警、生態安全屏障構建等關鍵技術研發,將植物生物安全國際研討會拓展成常態化國際交流機制。
中國工程院院士、云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建議,應盡快建立西南國家農業生物安全科學中心,聚焦熱帶亞熱帶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農業生物種質創新與利用、生態農業技術創新與應用、生態安全屏障構建等關鍵技術,深入開展中國—南亞東南亞國家之間聯合攻關,服務農業生物安全體系戰略建設。
會議發布了《國際植保科技創新聯盟組建方案》,表彰了為聯合實驗室創建和發展作出杰出貢獻的6位專家。中國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和云南農業大學還分別向老撾農林部捐贈價值88萬元和33萬元的草地貪夜蛾防控產品和監測設備,應對草地貪夜蛾帶來的威脅。
作為非營利性國際組織,國際應用生物科學中心長期應用科學方面的專長解決農業和環境問題,并與我國相關機構有良好的合作。成立于2008年的農業農村部-國際應用生物科學中心生物安全聯合實驗室,在過去15載合作中取得了豐碩成果。(記者趙漢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