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李杏種質改良團隊與桃種質資源團隊聯合破譯了中國李高質量基因組,并于9月2日將其研究成果發表于《植物學雜志(The Plant Journal)》上。
中國李高質量基因組的破譯,意味著中國李重要經濟性狀改良得到遺傳學基礎的奠定。論文第一作者黃振宇博士介紹:“得到基因組信息之后,我們后續再去定位、發掘中國李的關鍵性狀相關基因等等都需要用到這個序列的信息,這是我們順利開展遺傳學分析和基因定位等工作的先決條件。”
黃振宇介紹,此次關于中國李高質量基因組的破譯從設想到試驗完成,歷時整整3年時間,在這個過程中,研究團隊準備中國李的根、莖、葉、花、果實等樣品,提取高質量DNA與RNA,進行高深度測序,將得到的初始數據進行多輪組裝校正,最后破譯出中國李高質量基因組,并對70余份中國李核心種質進行高深度重測序,再分析其群體遺傳與進化特征,黃振宇說:“我們目前獲得的結果為深度解析中國李的基因組變異規律、優異基因發掘及分子輔助育種體系構建奠定了重要基礎。”
中國李(Prunus salicina L.)是世界上商業化栽培最廣泛的李種之一,適應性強,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與生態價值。其適應性極強,在我國南至廣東省、北至黑龍江省,均有大面積栽培。黃振宇指出,團隊研究的最終目的,就是選育出具有優質、抗病、廣適的中國李。“與歐洲李常被用來深加工不同,中國李更多的經濟價值在于鮮食,我們按照功能性來進行不同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