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第13屆國際禾谷類銹病和白粉病會議8月28日~9月1日在京召開。農業部副部長、中國農科院院長李家洋院士在會上指出,中國是世界最大的小麥生產和消費國,種植面積達2280萬公頃,產量超過1億噸,但小麥病害,特別是小麥條銹病對于中國大部分地區的小麥產量影響很大。
禾谷類作物包括小麥、大麥、黑麥、燕麥,是世界和中國百姓主要的能量和蛋白質來源。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栽培制度的變革及病原菌變異,全世界都面臨禾谷類銹病帶來的嚴峻挑戰。一般情況下,禾谷類作物銹病、白粉病可導致作物減產5%~10%,嚴重時可達30%以上。
禾谷類作物包括小麥、大麥、黑麥、燕麥,是世界和中國百姓主要的能量和蛋白質來源。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栽培制度的變革及病原菌變異,全世界都面臨禾谷類銹病帶來的嚴峻挑戰。一般情況下,禾谷類作物銹病、白粉病可導致作物減產5%~10%,嚴重時可達30%以上。
中國政府對小麥病害防治高度重視,農業部、科技部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聯合資助開展研究和防控,以中國農業科學院等單位牽頭的研究團隊在小麥銹病、白粉病的發生規律、監測預警和綜合治理等方面開始了系統的研究,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方面均取得了明顯成效。
圍繞“病害風險與糧食安全”這一主題,此次會議設立了病害流行和預測、病菌群體遺傳與多樣性、病菌基因組學以及寄主——病原物互作的分子生物學、寄主抗病性及其遺傳育種、病害綜合治理策略與技術等5個專題進行學術交流。
據悉,國際禾谷類銹病和白粉病會議是國際頂級專家集聚的盛會,每4年舉行一次。本次會議由歐洲和地中海銹病基金會和中國農業科學院共同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