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網] 為“洋種子”裝上中國“芯”
先后培育了五代甘藍新品種,結束了我國甘藍品種長期主要依靠國外進口的被動局面,有力支撐了蔬菜種子國產化的著名蔬菜學家,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方智遠日前與世長辭,享年84歲。
方智遠和研究團隊,研究建立起甘藍自交不親和系、雄性不育系育種技術體系,創新出幾十個甘藍優異種質和10余個骨干自交系。先后育成30余個不同類型的甘藍新品種在全國各地推廣,累計推廣1億畝以上。他說:“解決老百姓的吃菜問題,還得靠我們自己的品種。”
科學精神萌發新芽
5歲那年,日本兵闖入村子燒殺搶掠,幸存下來的方智遠,看到的是滿目瘡痍、面目全非的家園。他幼小的心中種下了強國雪恥的種子。初中時期正值新中國成立之初,他奮發學習,老師評價他“度量寬大,勤學守規”,這也成了先生一生的座右銘。
高中時代,他在日記本寫下名言“在科學的道路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那些在攀登上不畏勞苦、不畏險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并以此終生勉勵自己。
1959年,方智遠以優異成績被武漢大學生物系錄取,他如饑似渴地吸收知識,這為后來開展蔬菜作物遺傳育種研究打下堅實基礎。
“那時候就想好好學習,報效祖國,用科學使中國強盛起來。”老先生經常給學生們說。
“洋種子”裝上“中國芯”
1964年,方智遠先生大學畢業后分配到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工作。當時我國蔬菜遺傳育種研究還很落后,許多蔬菜優良品種完全依賴進口,外商常常刁難,肆意抬高種子價格,降低種子質量。
1967年,兩廣地區種植的上百萬畝甘藍因種子質量問題大面積不結球,看到農民的慘重損失,方智遠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搞出我國自己的甘藍品種,不再受制于人!”
面對國外的技術封鎖,方智遠先生帶領團隊從零開始搞甘藍育種。為此廣泛搜集、鑒定育種資源,一朵花一朵花授粉,一棵苗一棵苗篩選,終于在1973年突破自交不親和育種技術,育成我國第一個甘藍雜交種“京豐一號”,結束了我國甘藍良種完全依靠國外進口的被動局面,為洋白菜種子裝上了“中國芯”。
方智遠先生常說,“生產和市場需求就是我們育種的方向,一定要從生產實踐中不斷找問題、明方向。”他在50多年的研究中一直在實踐著。20世紀80年代,選育出國內首批抗病毒病、耐抽薹的“中甘11號”等品種。90年代,以抗逆、高品質甘藍為目標,育成了不易未熟抽薹且葉質脆嫩的新品種“中甘8398”和“中甘15號”。他特別重視新技術在育種中的應用。
進入21世紀,他帶領團隊將分子育種和生物技術與雄性不育育種相結合,在國際上首次建立起甘藍顯性核基因雄性不育育種技術體系,培育出“中甘21”等甘藍新品種,完成了甘藍育種技術由自交不親和到雄性不育的重大變革。近年來,針對重大病害枯萎病,培育出高抗且優質的“中甘628”等新品種。“中甘”系列品種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有力支撐了蔬菜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學科發展統籌謀劃
方智遠長期負責全國蔬菜及園藝科技戰略規劃和攻關研究的組織協調工作,在我國蔬菜乃至整個園藝科技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旗幟作用。
在他擔任全國政協委員,第六、七屆北京市科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農業輕紡環境學部、農業學部5屆副主任期間,多次在提案或報告中反映農業科技、園藝科技發展中的要害問題,極大促進了上級領導部門對園藝科技的關注與支持。
在擔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長、中國園藝學會理事長、《園藝學報》主編期間,牽頭組織制定全國蔬菜科技戰略規劃,多次主持召開了全國性蔬菜或園藝學科學術交流會,對推動我國園藝學科的發展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他組織全國蔬菜界科技力量主編的《中國蔬菜育種學》《蔬菜學》已成為蔬菜學領域的經典、權威著作。他重視發展蔬菜基礎研究,在他的支持下,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成立了生物技術研究室,促進了我國蔬菜基因組學領域取得國際領先的成果。他卸任所長后,依然心系研究所發展,與各屆領導班子積極謀劃,先后建設了國家蔬菜改良中心、國家花卉改良中心、作物細胞育種國家工程實驗室等國家級研究平臺。
在他持續20年的積極推動下,研究所在“十四五”成功建成蔬菜生物育種全國重點實驗室,一舉填補了蔬菜學科建設空白,為我國唯一的國家級蔬菜研究機構——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發展壯大作出了杰出貢獻。
三農情懷厚植于心
方智遠先生常說,“看一個育種專家的成績,不能只看他發多少文章,主要看市場上生產中有多少是他們育成的品種。”方智遠先生十分重視把科研成果盡快應用到生產中,打通新品種轉化“最后一公里”。他在全國各地設立了上百個示范基地和銷售網點,并長期扎根一線,與許多基層人員和農民、農場工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經過努力,他帶領團隊將30多個甘藍品種推廣到全國各地,高峰時期播種面積占比60%以上,累計推廣超1.5億畝。
方智遠先生帶領團隊在河南濟源、內蒙古烏蘭察布、湖南衡陽成立院士工作站。在濟源貧困山區建立規模化繁種基地,進一步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繁種基地;在烏蘭察布、衡陽示范推廣甘藍等蔬菜新品種,帶動了當地農民的脫貧致富。“人誤田一時,田誤人一年。咱們做育種的,要多把時間放在地里,時刻把百姓裝在心里。”從小成長于農村的方智遠先生,總會設身處地為農民著想。
多年來,方智遠先生帶領團隊植根一線,以蔬菜產業為抓手,與基層人員擰成一股繩,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事業作出巨大貢獻。
農科精神薪火相傳
方智遠先生特別重視中青年科技人員的培養工作。“要把他們扶起來,給他們擔責任,放手讓他們干。團隊既有合作,又有分工,才能發揮每個人的積極性”,在他的帶領下,中青年科技人員團結一心、共同奮斗,團隊50余年長盛不衰。
方智遠先生對待研究生培養同樣一絲不茍,他的研究生個個都感到很幸運有干頭,因為方先生總是能將自己幾十年積累的知識和經驗無私地傳授給他們,而對研究生選題和設計、論文撰寫他都嚴格把關、精益求精。
為了鼓勵和表彰那些在蔬菜花卉領域有所貢獻的人,他把1995年何梁何利科學與進步獎的10萬港元捐出作為獎勵基金;他在多所大學設立方智遠獎學金,幫扶學生完成學業、鼓勵他們樹立遠大志向。他還把2014年獲評“中國種業十大功勛人物”的100萬元獎金捐出用于改善研究所科研條件。
方智遠先生甘為人梯、獎掖后學,近六十載如一日,甘做致力提攜后學的“鋪路石”和領路人,用戰略視野和高尚人格將農科精神的火種傳遞下去,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農業科學家和青年才俊,堪稱為人師表的典范。
方智遠先生獲得多項國家級榮譽表彰,于1986年被國家人事部批準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的光榮稱號,1988、2001年兩次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00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2014年被評為“中國種業十大功勛人物”,2021年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和“中央和國家機關優秀共產黨員”稱號,2023年獲首屆“國際種業科學家獎”。
方智遠先生將畢生所學奉獻給祖國蔬菜科技事業,用一生詮釋了當代科學家精神。在榮譽面前,方智遠先生總是謙虛地說,“黨和人民給予我的太多了,我做的還遠遠不夠,還要繼續努力”。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