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本報記者 梅隆
嘉賓: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肖世和
據農業部農情調度,今年夏糧總產將超過2460億斤,接近上年水平。其中,冬小麥產量2170億斤以上,比上年略增。從各地田間測產和實打實收情況看,夏糧豐收已成定局。
眾所周知,去冬今春以來我國氣候條件極端異常,自然災害多發、重發,特別是冬小麥主產區大范圍遭受持續低溫,給小麥生長帶來的影響超乎人們想象,夏糧生產困難重重。本期對話邀請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肖世和來解讀科技對夏糧豐收的支撐作用。
夏糧生產是幾年來最困難的一年
主持人:據農業部農情調度,今年夏糧總產接近上年水平,其中,冬小麥產量比上年略增。今年我國冬小麥生產克服多年少有的持續低溫天氣,力奪豐收,這其中科技發揮了多大作用?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
肖世和:農業部今年著力推行的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糧食高產創建、科學防災減災、“百日科技服務行動”等重大科技措施,在氣候條件異常不利、小麥苗情異常復雜、生產形勢異常嚴峻的情況下,為夏糧好收成提供了科技支撐。
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是農業部以農產品為單元,以產業為主線實施的重大舉措,目前已全面開展了水稻、小麥、玉米等50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在全國聘用了32個崗位專家,學科專業覆蓋了育種、栽培、植保、土肥、加工和市場信息等產業各環節。并在主產區設立39個產業技術綜合試驗站,每個站負責帶動5個示范縣(市、區)的技術人員,共計直接帶動196個縣(市、區),覆蓋全國三分之一麥區,形成了近千人的專業技術隊伍。這些專家常年深入一線,認真調研,分品種、分區域、分農時制定生產技術方案,進行技術監控與巡回指導,為政府決策提供了科學參照,為各地農業部門指導農民
生產提供了科學依據。今年的夏糧生產是幾年來最困難的一年。
去年冬天,是20多年暖冬以來的首個冷冬,對于小麥來說,低溫造成黃淮海小麥普遍較往年“少一片葉、少一個蘗、少一條根”。今年春節前后,農業專家深入一線調研災情,提出往年春管要強調“控旺”,今年相反要“促壯”;去年大旱之年主抓“水”,今年在冷冬之后應該主抓“肥”等建設性思路,為小麥苗情轉化升級提供了保障。
除了自然災害的影響,病蟲害防控形勢也非常復雜。今年大部分麥區小麥生育期推遲,病蟲發生也隨之推遲。4月份,隨著氣溫回升,小麥條銹病、赤霉病等呈加快發生態勢,灌漿期還存在“干熱風”的威脅。農業部門一方面切實強化監測預警,加大病蟲監測調查力度和頻度,準確發布預報和預警信息,及時將防控技術送到農民手中;另一方面,全面推進“一噴三防”,即噴施磷酸二氫鉀,防倒伏、防干熱風、防病蟲害的工作。
億萬農民是糧食生產主體,好技術最終要送到農民手中才能真正發揮作用。今年在全國開展“百日科技服務行動”,在春耕春管、三夏、秋冬種等三個生產關鍵季節,組織全國100個農業科研、教學和推廣單位的1萬名專家和50萬名農技推廣人員,每個季節1個月共約100天的時間,集中開展農業科技服務活動。“百日科技服務行動”以支撐農業有個好收成為目標,以滿足農民的科技需求為出發點,以服務農民的成效為檢驗標準,堅持農科教結合、產學研用協作,建立“行政單位+科研單位+推廣機構+示范基地”相結合,“專家組+技術指導員+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戶”的成果快速轉化應用機制,作為農業科技推廣的有效機制,為今年糧食好收成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結合全國農技推廣示范縣項目,在770個縣創新推廣服務機制,建立完善基層科技人員包鄉包村的責任制度,確保春季乃至全年的每一個鄉鎮、每一個村莊都有科技人員服務在生產一線,全面推進科技進村入戶。
今年夏糧取得好收成,科技功不可沒,這充分體現了走中國特色農業科技進步之路是我國發展現代農業、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穩定發展能力的必然選擇。
科技進步對農業的貢獻率已超過50%
主持人:回顧我國小麥連續七年豐收的歷程,科技的貢獻有多大,小麥增產的主導技術包括哪些?
肖世和:小麥連續七年豐收,農業科技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逐漸完善的科技政策引導下,以及逐步加大的科技投入支撐下,我國農業科技水平不斷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日益增強,取得了重大成就??萍歼M步對農業生產的貢獻率在“九五”期間是37%,目前已超過50%。
小麥增產的主導技術可概括為如下三方面:其一,培育和推廣了鄭麥9023、濟麥20、煙農19等一大批優良品種,使良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主導品種的作用十分明顯。2009年秋播時僅農業部發布的15個全國主導品種的播種面積就達1.2億畝,占全國小麥總面積的33%。國家對小麥生產實行良種補貼全覆蓋,調動了農民使用新品種的積極性。主產區農民過去對小麥這類常規品種一般使用自留種子,目前正在向統一供種、年年換種轉變,促進了育種科技成果推廣。
其二,分區域實施的主推技術,實現了資源合理配置和可持續性利用。在不同的生態麥區針對不同的小麥產品品質類型組裝了簡化易行的栽培技術體系,通過耕地養分管理和測土配方施肥,適合不同區域小麥高產栽培的水肥高效利用綜合技術模式逐漸形成。在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扶持下,主產區基本實現了小麥生產全程機械化,極大地減輕了勞動強度和提高了生產效率。
其三,威脅小麥生產的主要病蟲害條銹病、赤霉病、白粉病、紋枯病、麥蚜、吸漿蟲和麥蜘蛛等得到全時監測,對今年偏重發生的小麥赤霉病和吸漿蟲等,結合低毒高效農藥的推廣進行有效防控,減輕了小麥生產損失。
提高單產水平挖掘小麥生產潛力
主持人:未來我國小麥增產潛力和單產提升空間有多大?單產提升的關鍵技術和主要技術路線是什么?
肖世和:我國小麥最高產量出現在1997年,總面積4.5億畝,總產1.23億噸,單產273公斤/畝。以后逐年下降,到2003年面積下降到3.3億畝,總產只有0.86億噸,單產262公斤/畝,但品質有所提高。2004年起開始恢復性增長,到2009年已連續6年豐收,品質穩定提高,但小麥播種面積很難恢復,2009年只有3.63億畝。主要依靠把畝產提高到316公斤,使小麥總產恢復到1.15億噸,滿足了我國每年略有增加的小麥消費量(2009年為1.05億噸),并開始少量出口。今后,我國小麥生產的總體思路是:在穩定面積、提高單產和改善品質的前提下,促進小麥生產穩步發展。
小麥主產區之間發展不均衡,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小麥產業發展的首要障礙。目前,我國小麥單產最高的區域是黃淮海冬麥區的北部及中部,包括河北、山東、豫北等地,為北緯35~39°區域。但是,該區域降水量偏少,地下水資源匱乏,嚴重限制了單產的進一步提高,發展方向主要是提高肥水資源利用效率。而北緯33°左右地區,包括江蘇、安徽、河南、湖北、四川等省處于北緯31~35°區域,面積約1億畝,雖然目前小麥單產較低,但是光熱資源豐富,降水量較多,地下水位較高,水資源不是限制小麥單產提高的主要因素,目前這一區域已創出豫南、皖北畝產600公斤左右,湖北、四川畝產500公斤左右的小面積高產示范田,展示出這一區域蘊藏著較高的小麥生產潛力,是提高我國小麥單產、確??偖a的潛力最大的地區。但是,這一地區的麥田崗丘起伏、無排灌設施或設施不完善、生產條件差;品種單產潛力亟待提高;栽培耕作粗放、病蟲草害發生頻繁、生產技術水平低,需要加強農田基本建設和技術研發與集成推廣。
單產提升的關鍵技術我認為有六個方面:一是培育高產、優質、抗病新品種并研究其特點,二是研究與推廣標準化高產、優質、高效栽培技術,三是研發土地綜合治理方案、建立土壤培肥和肥水資源高效利用技術體系,四是建立和完善病蟲害防控技術體系,五是完善商品小麥加工基地,建設質量監測體系,六是加強小麥生產情況、政策、市場和技術信息的研究與發布。
六項措施進一步發揮科技支撐作用
主持人:從政策和措施上,如何進一步發揮科技對小麥增產的支撐作用?
肖世和:第一,要繼續推進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加強科技人才和條件建設。第二,要加快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積極發展多元化、社會化農技推廣服務組織,擴大小麥高產創建實施范圍和規模。第三,要加強良種培育和推廣應用工作,包括在大力推進轉基因工程的同時重視常規育種技術。第四,要改進小麥生產機械,推進秸稈還田,提高播種質量,減輕勞動強度。第五,要加強植保專業化服務,擴大“統防統治”范圍。第六,要加強防災抗逆穩產研究和技術儲備,逐漸提高抗御自然災害能力,保證小麥生產穩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