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業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目標作出了巨大貢獻,還將在奮力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過程中有更大作為。”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王漢中在河南省許昌市舉行的“全國梨綠色發展技術集成模式研究與示范現場會”上指出,梨是重要的果樹產業,要堅持原始創新、集成創新與示范帶動相結合,著力提高產業技術支撐能力。
梨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
我國是世界梨屬植物三大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世界第一大梨生產與消費國。王漢中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梨產業得到了飛速發展,從1979年的426萬畝發展到2016年的1669萬畝,總產量從143萬噸增加到1870萬噸,分別增長了近4倍和13倍,人均鮮梨占有量達13kg,遠超世界平均水平,為改善人民食品結構、滿足水果多樣化需求作出了重大貢獻。
河南省農業廳農業產業化辦公室主任王俊忠介紹,河南是我國重要的果樹產區,果樹栽培面積700多萬畝,產量近900萬噸。其中,梨面積82萬畝,產量117萬噸,分居全國第五位和第四位。部分地區水果生產已經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在農村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河南省東部梨已形成一批有競爭力的產品。
然而,在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梨產業也出現了不少亟須解決的制約性問題。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研究員李秀根認為,這些問題主要可歸結為以下四點。
首先,主栽品種老化,優質果供給不足。主產區仍以“碭山酥梨”“鴨梨”“金花梨”和“南果梨”等傳統晚熟地方品種為主(占70%左右),品種老化、質量下降、優質果供給不足,且成熟期過于集中。
其次,栽培模式老舊,整形修剪繁難。我國絕大多數梨園仍舊采用傳統大冠稀植模式進行栽培,樹體高大,管理和采收困難。同時,大冠樹形為5級層次結構,整形修剪各有要求,難以掌握,造成大量梨園失管荒廢。
其三,施用化肥過量,土壤生態失衡。“近20年來,為了片面追求大果和高產,長期過量使用化肥,尤其是氮肥,欠施有機肥,嚴重破壞了土壤生態,土壤酸化板結,理化性質變劣,進一步導致梨樹生理失調。”李秀根說,近年頻繁出現的龜背果、豬嘴果、虎皮果、霉心果等嚴重問題,絕大部分與單一或過量施用化肥有關。
最后,依賴農藥過多,安全隱患匿藏。種植者不了解病蟲害發生規律和綜合防控知識,每年盲目濫用化學農藥10~15次。生態失衡反而導致病蟲害連年暴發,果農進一步增加用藥加以應對,結果導致農殘超標事件時有發生。
推動梨產業轉型升級
為了解決長期制約梨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深入實施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和品牌強農戰略,以新的發展理念推動全國梨產業健康發展,中國農科院于2018年啟動實施科技創新工程協同創新項目“梨綠色發展技術集成模式研究與示范”。
中國農科院鄭州果樹研究所(以下簡稱鄭果所)所長曹永生告訴記者,該項目通過頂層設計,創新引領產業升級。為實現梨產業整體提質增效,針對產業問題,提出“優質、安全、簡約、多樣、高效”的技術主攻方向,根據全國不同生態區氣候、土壤、經濟和社會條件,開展梨綠色發展關鍵技術研究,特別是品種更新換代、風味品質提升、綠色病蟲防控、簡約種植管理、果園生態恢復、技術措施優化等共性技術方面的技術創新和集成,形成適用于不同產區、可復制的梨綠色發展技術集成模式,通過示范推廣,有力推動了梨產業轉型升級。
李秀根介紹,項目通過系統布局,整體推進區域發展。突出全國梨產業“一盤棋”,提出了“生態區域代表性、地方政府積極性、科技示范輻射性、鄉村振興帶動性”的示范區布局原則和“三位一體”的區域發展戰略,整體推進不同區域的梨產業綠色發展。
在北上廣、江浙魯等地區以高端創新引領為主,分別在上海金山、江蘇宜興、山東菏澤建立300畝、600畝和8000畝高端創新引領示范基地;在梨主產區,以綠色提質增效為重點,分別在河南許昌、陜西銅川建立3000畝和300畝的綠色提質增效示范基地;在革命老區、貧困地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以科技精準扶貧為突破口,分別在安徽碭山、新疆庫爾勒建立600畝和5000畝的科技精準扶貧示范基地。“有力推動我國不同區域梨產業的整體提質增效。”李秀根說。
針對產業難題,依托鄭果所,聯合全國9家科研機構開展梨全產業鏈協同科技攻關。項目組重點圍繞梨省力化栽培、綠色病蟲害防控、水肥一體化管理、土壤培肥與生態修復等方面的共性關鍵技術難題,集成創新、系統突破,努力構建不同生態區域梨綠色發展技術體系。充分發揮科研機構科技創新引領、地方政府政策引導和龍頭企業示范帶動的作用。
政產研共推產業發展
李秀根介紹,通過示范推廣,示范區梨園做到了化肥零施用,化學農藥用量減少70%以上,果園生態顯著改善,果品品質明顯提升,優質果率提高25%,畝增效益增加1500元以上。通過項目實施,適合不同生態區的系列梨綠色發展技術模式已在我國梨主產區輻射推廣50萬畝以上,有效帶動產業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現已累計提供就業崗位106個,實現人均增收1.2萬元,帶領部分貧困家庭提前實現脫貧目標。
王漢中認為,梨綠色發展技術集成模式研究與示范項目效果良好。這是科學家、企業家與農戶密切結合,共推梨產業發展,共促梨科技進步的成功模式;是從品種、種植、植保、儲運、營銷、全產業鏈一體化集成創新的有益探索;是創新驅動梨產業綠色、高質量和高效發展的有效途徑。
他建議,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需求為導向,更加重視安全、綠色、多元化發展;堅持以創新為動力,以效益為目標,著力推進品種結構、品質結構、熟期結構、區域結構的優化;堅持區域化布局,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經營,著力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堅持原始創新、集成創新與示范帶動相結合,著力提高產業技術支撐能力。